2005年2月14日 星期一

《籃球夢》:夢就真的只是夢嗎?


每個人都曾經有夢,但是夢是不是真的只是夢呢?


對於貧民窟的黑人來說,要脫離這個貧困的環境,最好的方式就是憑藉著自己的天賦,進入職業運動界,而愛打籃球的小子們,更有著進入NBA的夢想。

威廉和亞瑟就是《籃球夢》的主角,影片的拍攝時間長達五年(1987~1991),紀錄了他們奮鬥的歷程。從進入中學開始,他們積極的參加球隊,努力的鍛鍊自己的球技,因為他們知道籃球成績是謀取獎學金重要的依據。而他們的課業總是在及格邊緣,為了能夠順利升學,他們也嘗試著努力做好這一切。

事情總是沒有那麼順遂,威廉練球膝蓋受了傷,必須開刀治療,女友也懷孕了;亞瑟的家付不起學費,被迫轉學,不過籃球仍是他們未曾忘懷的。因為有著夢想,他們都咬著牙熬了過來。

威廉的表現傑出,入選了NIKE的訓練營,全美前100強的高中生都在那碰頭,我看到了年輕的Chris Webber、Jalen Rose、Juwan Howard(這是目前NBA的球星),他們個個面露自信,現實的殘酷逼使必須要打敗其他有著同樣夢想的人,成為當中的佼佼者,才有可能進入籃球的頂級殿堂。

他們各自帶領著隊友們衝鋒陷陣,失敗時,難掩失落與落寞,流下男兒淚;而當球隊勝利的那一刻,他們臉上充滿了激動與雀躍,高興的與父母相擁而泣,每次的勝利,彷彿是就向自己的目標前進一大步。進入NBA的夢不只是在他們心中,更是整個家庭得以脫離困境的跳板,再加諸朋友期待的壓力,使得他們更加堅定,NBA夢不曾消失。

時間一年一年過去,在這段求學打球的過程裡,由於環境的險惡,週遭的許多朋友開始輟學販毒。幸而還有籃球,得以使他們沒有變壞。即將高中畢業的他們,開始有大學球探與他們洽談,將提供豐厚的資源,讓他們進入大學後能無後顧之憂,專心打球,正式的進入NCAA(大學籃球)就是離NBA只有一步之遙了,不過此時,他們的夢想似乎已不再。

威廉最後說:「四年前,我整天夢想當NBA球員,現在我已沒有這樣的夢想,雖然我喜歡打籃球,但我也希望能做其他的事。」

隨著年紀的增長,回頭看自己年幼的夢想,有時覺得可笑,有時又會覺得感嘆。當我們慢慢的向現實靠攏,不得不屈服於親情、金錢、家庭等若大的壓力下,那個夢想也只好消碎。不過往往那些功成名就的人,都是堅定了志向,咬牙前進,才獲得眾人尊敬與崇高地位。NBA中個頭嬌小的Allen Iverson就是憑著這樣的努力走出了貧民窟,甚至成為得分王;而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只是能把持住自己理想的人能有多少?

常常聽到曾經即將登高而呼,卻不小心摔落谷底的人談到過往,「唉…那都已過去了」。勇敢追夢從來不是容易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誘惑不斷,更有可能吃盡了苦頭,到頭換來的是夢碎一場空,但仔細想想,夢想的達成與否,並非絕對是成敗的關鍵。看看《籃球夢》裡威廉最後所說,也是因為夢想,他才得以接觸了各學科,得以享受勝利的歡愉,可以與他人分享生命中的一切一切;得到快樂的根源,並不是來自於籃球,而是來自於那對於夢想所作的努力。

是阿,行動力決定了你的視野,空有夢想,當然不足,但是連夢想都沒有呢?陳總統常提「有夢最美,希望相隨」。我很難想像一個沒有理想的人會是怎麼樣的,無論理想是小是大,無論是不是天馬行空,希望似乎永遠是帶給人熱力的泉源,一時的挫敗我們就認為「唉,夢想其實不堪一擊」,原來我們其實也忘了失敗才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夢想」是《籃球夢》最顯而易見的主題,而其實在美國職業運動界裡(甚至是大學)都是受資本主義影響的,NBA球隊需要好的球星賺錢,大學提供獎學金招攬好球員,也是為了學校的曝光率(增加名聲與入學率),當好不容易達成夢想後進入整個體制之下,曾經激發人向上的初衷會不會就此消失,還是整天沉浸在五光十色當中;社會上有太多例子,政治上、體壇中比比皆是。除此之外,《籃球夢》同時也觸碰了家庭、社會階級、毒品氾濫、種族…等問題,只是當有更深入探究的機會時,鏡頭卻有意無意的帶開,淡化了對相關議題的陳述,並將焦點又移向「夢」。

《籃球夢》裡紀錄了兩個少年為了要進入NBA所做的努力,天賦加努力並非成功的保證,殘酷的現實將他們打倒,出身背景成為他們最重的擔子,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他們還是重新站起來,朝著目標前進,姑且不論是否完成了夢想,光是這樣的毅力就令人感動萬分。

年老的時候,回憶當年,想起為了夢想曾做的努力,是不是也會呵呵的自己傻笑,向別人講述那段美麗的時光。

(P.S 此文寫於2004年2月13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