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6日 星期四

【聽廣播】談星光大道與《星光傳奇》



我自己覺得「電影‧人生‧夢」應該是一個很乏味和苦悶的BLOG,這裡沒有笑話,只談電影,而且還很少談論商業片,都以國片和紀錄片居多,沒什麼特別美麗的圖片,都是長篇文字,我自己對於每天還有兩三百人肯光臨這裡,有時候還挺滿足的,真是感恩。

可是既然是寫影評,免不了會批評電影。看到好片會想寫文章分享,看到不喜歡的也會想寫文章暢談,稍早我寫的關於《星光傳奇》的文章就是一例。但自己的情緒藏不住,結果文章就變成指涉性過強的攻擊文,相信電影公司一定非常討厭我。而就在五月的時後,我收到了教育電台廣播節目主持人管中祥老師的邀請,主要就是要來談談《星光傳奇》這部紀錄片,既然有機會,我就去了。現在,我把聲音檔案放上BLOG來,字看多了來聽聽廣播也不錯,更當作一種紀錄,電影公司要討厭我我也沒辦法呀!這只是代表我個人的觀感罷了,如有得罪,還請見諒。各位客人不嫌棄的話,就來聽聽吧!有什麼意見也可以直接交流。



媒體觀察站0523媒體新視界 ─ 談電影《星光傳奇》

主 持 人:管中祥、唐可歆

來 賓:林木材先生(電影影評人)

頻  道:教育電台(全國聯播)

時 間:5月23日(五)下午六點十分至七點

精彩預告:

記錄星光二班同學比賽過程的電影《星光傳奇》在今年四月熱鬧上檔

,然而星光幫歌迷的熱潮並未反應到票房上,而部分網友也認為《星光傳奇》充其量只是「超級星光大道」幕後花絮的延伸,並未讓人覺得特別驚豔。究竟,一部好的紀錄片除了呈現真實之外,還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元素?《星光傳奇》又錯失了哪些值得更深入討論的面向?本週主持人將和影評新秀林木材先生一起來聊聊這部電影!

2008年6月16日 星期一

《九降風》:原諒青春



畢業典禮是告別青春的重要儀式,在以高中生為主角的《九降風》,也採用了畢業典禮作為年少輕狂故事的句點。畢業歌曲「藍色蝴蝶」緩緩地唱著,鏡頭俯視著校園空盪的景色,人去樓空,青春再會……。

然而,隨著劇情的推演,《九降風》的這份畢業典禮不再只是互道祝福、珍重再見如此而已。一群大男生們在這段期間所產生的情誼,從相知相惜,到試探、誤會、遺憾,以致最終的悲劇,也都彷彿藉此揮別終結了。只是,青春輕狂,如果造成了一輩子都無法挽回的遺憾,那該如何乞求諒解與原諒呢?

於是《九降風》對我而言,有別於描寫青澀男女清新情事的《藍色大門》,也並非像侯孝賢《風櫃來的人》、《戀戀風塵》那樣單純呈現人與城市、世界的情感和樣貌(雖然青少年的魯莽意氣仍大同小異,但明顯美學觀有所不同)。以格局和企圖來看,雖向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致敬的氣味濃烈,但關於史詩格局以及國族的探討,卻又沒有觸及。

這些差異點,彷彿說明著不同世代對現下所處社會的焦慮和關心,宣示著台灣新電影的包袱再見,新生代創作者有著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九降風》明顯地揮棄「人受困於環境、局勢命運」的論點,而從容自信地將焦點鎖定在人與人之間(內在的掙扎和衝突),講述著因種種衝突誤會而分崩離析的情誼,外在環境則引用了1997年轟動一時的中華職棒「黑鷹事件」,同時藉由各種符號、歌曲,重構出了一個「不再信任的年代」。

但這種不信任的源頭,不再來自於現實環境對人的險惡壓迫,卻來自於一種彼此純真以待後的猜疑忌妒。換句話說,令人傷心的現實並沒有困住《九降風》的主角們,每個人其實都是因為自己,也是為了自己,包括阿彥把馬子留下他人call機號碼、超人為了靠近阿彥而和他人爭執、阿助不敢承認偷車、小湯無法釋懷自己的錯誤等等,唯有解決自我內心的煩困,才能獲得救贖和自由。人會痛苦,無非是自己造成的,導演林書宇將痛痕回推到自身的論點,巧妙地與外在事件揉合在一起,伴隨著令人失望的「社會(黑鷹)事件」,具體地描繪出因為情感,因為義氣所產生的信任和寄託,無論是友情,或是對於中華職棒,其實都竟是如此易碎與不堪一擊,永恆並不存在,只有徹底崩毀。

這些雙重打擊所併發出的激烈力道,讓人陷入無比的悲哀、茫然、無力與失措。群體之間並不單純,青春也並非純然美好。也因此,我以為劇情上所設計的這一連串遺憾,是林書宇為青春定調的灰色,也是他對過往憾事所下的定義。

直到畢業典禮結束,影片主角帶著朋友所留下的遺物,一股腦地搭車前往屏東球場,希望能遇到「黑鷹事件」的當事人廖敏雄,我才對於《九降風》灰濛傷心的青春紀實,燃起了那麼一絲絲的希望和期盼。

縱然我實在認為結局有些矯情和刻意。但那般超現實,發胖邁入中年的廖敏雄回到過去,穿著時報鷹的球衣,跨越時間和空間,在屏東球場和《九降風》主角不期而遇,然後雙方藉著「投」(拋)與「打」(擊)的動作,正式地、象徵性地揮棄不堪過往,願意正視陰影,重新出發。我頓時像是明白了林書宇的佈局和用心,也理解了張雨生《我期待》裡的歌詞:

「Say Goodbye,Say Goodbye,前前後後,迂迂迴迴地試探;
Say Goodbye,Say Goodbye,昂首闊步,不留一絲遺憾。」

《九降風》裡的狂放歡笑,是對青春的緬懷紀念;主角們之間的糾葛衝突,是對於曾經過錯、遺憾、懊悔的正視和大聲朗讀;超現實的結局,則展現著一種對於「回首過去」的寬容大度。

最終,片尾揚起張雨生高亢的歌聲,「我期待,有一天我會回來」。《九降風》其實是──「獻給一段,關於青春懵懂,關於遺憾失落,關於人如何學會原諒自己過程的動人讚歌!」




--
《九降風》BLOG:http://blog.sina.com.tw/9winds/



亞太影展官方網站 http://www.youthwant.com.tw/2009apff/ 參展影片




2008年6月2日 星期一

評審感言─2008台灣青年音像創作聯展



當我接到主辦單位的來電,說明來意想邀請我擔任影展評審的同時,我的驚恐遠遠大於興奮。並不是質疑自己的能力或沒有自信,而是感到意外,並且是「非‧常‧意‧外!」

說起來,我對這個名為「台灣青年音像創作聯展」的活動,其實相當熟悉,主要是因為在影展初始的前兩屆,我曾擔任著這個影展紀錄片部份的特約影評寫手。這個影展,是由南部的大專院校聯合主辦的,今年已經邁入了第五屆,參展的作品都是學校裡影視相關科系學生的畢業作品。因此影展就像是一個跨校舞台,學生作品可以在這裡一較高下。當然,必須強調的是,重點不在於比較競賽,而是因為有了這個舞台,學生與學生之間,學校與學校之間,老師與老師之間,才有了一個可以相互觀摩、學習的良性交流機會。(不過前提是,參加者必須願意、熱衷於看看其他人拍的電影。)

相較於北部的大專院校(如台藝、北藝、世新、玄奘…等等大學),都會自力奮起辦個「校外展」,把自己辛苦完成的影像作品和觀眾多多接觸。已經五歲的「台灣青年創作聯展」也正是因為想讓「外人們」看看自己的作品,而開始向其他南部的學校交涉、溝通、往返公文,終於才在五年前畢業季節的前夕,靠著各間學校以及政府單位的贊助協助,影展艱辛地於高雄電影圖書館啟動了。

我相信這些年來輪流籌辦影展的各校工作人員,無論是老師或學生都是非常辛苦才將活動給策畫成功的(因為就連我也曾是一份子)。但我更希望,這些參展的學生們更可以藉由這樣難得的「放映」機會,和觀眾們有更多的互動,明白放映的重要性,而不是只有著單純的放片動作,卻不在乎觀眾的參與和感受。

譬如可以增加映後座談,請拍片的同學講述拍片的動機和經過;或邀請他校的老師及影評針對影片提問或發表意見。直言不諱才能訓練堅強、鑿深雅量、造就紮實。我深深地認為,在這個定位為「學生影展」的活動,「學習」一直都是戲份最重的主角。它不應該只在創作發想、執行拍攝的時刻出現,也應該在放映時露臉。(看重創作,輕忽放映,也一直是台灣電影環境裡的問題。)

在我擔任評審工作的時間裡,看了約有40部影片。主題乍看之下包羅萬象,但大多卻不脫愛情、性向、茫然、暴力、時下話題以及嬉鬧惡搞。於是我看片過程的心情曲線,始終相當平穩,雖偶有驚喜感動,但大多時間卻彷彿嚼臘,除了無味乾澀,還有,傷心。

學生作品的青春活潑創意去哪裡了呢?我指的不是賣弄新世代的用語或是講述時下大學生們在意的流行話題,而是對社會、環境、世界一種「嶄新」的看法(想法)和觀點(關注),可能是尖銳的、可能是有趣的、也可能是憤怒的。無論如何,這裡頭正是挾帶著專屬於「年輕人」對世界(未來)的不滿、擔心、困惑、惆悵、熱情和期待。

可是,大多數的作品都只是圍繞在自身周遭,缺乏想像力,也喪失了與世界的連結,侷限在自己的小框井之內。換句話說,影片裡的主角扁平沒有性格,故事也沒有深度和感情。我總覺得學生們的創作靈感,被某些事物嚴重地「牽制」住了,特別是愛情、暴力、(網路遊戲)、校園生活。

或許也正因如此,我特別喜歡樹德科技大學的作品《手機鴉片》。劇情上講述著一位大學生對於手機,從嚮往擁有、歡欣使用,到不堪其擾的一段經過,但也藉著「手機」,帶出了同儕間的比較心態(大家都有我沒有怎麼辦?),事情不盡人意的人生百態(擁有手機後的種種糗態),不願隨波逐流後所遭遇的巨大壓力(片末將手機扔向窗外後百人朝上怒視的伏筆)…。

《手機鴉片》的故事簡單,卻探討了經由「手機」與「人」之間關係的種種面向。然而,其中我最讚賞的部分在於,導演不再是平鋪直述地只將故事講完整,而是利用各種不同的表現方法,將敘事變成了一件有趣的事。譬如男女朋友通話的瞬間,為了表達女方的憤怒,突然讓女方跨越時間空間,出現在男方的房間並給了他一巴掌。…像這樣創新大膽的風格充斥在片中的各個角落,不僅成功精準地表達了情緒、意念,也體現出年輕創作者專有的創意和活力。這部短短不到20分鐘的影片,擁有著其他影片所完全沒有的「創意」!

此外,我也非常喜歡崑山科技大學的《吾人將老,欲不唱KTV也得乎》,編劇能以國文老師為主角,將成人世界的殘酷與現實描寫的如此入木三分,實在相當優秀!另一部探討台南老戲院的紀錄片《劇終》則是田野調查非常紮實,受訪人物充滿著神采和情感。由於我本身也是台南子弟,因此對於片中所談論到的台南電影映演業的已逝榮景,我不僅看得淚眼潸潸,也很謝謝工作團隊如此努力,用情至深。

最後我私心喜歡的作品,則是中華藝校的《蜂情萬種》。嚴格說起來,這部影片不算頂好,主要是追蹤養蜂人家的工作點滴,但其實受訪主角就是導演的父親。我從謹慎影像和深情旁白裡,看見了一個試圖利用攝影機,去貼近、瞭解自己父親勞動所為的純真靈魂。或許青澀、或許不成熟,但卻單純的令人悸動。「鹹鹹的汗滴換來甜甜的蜂蜜」,不論是父女間的互動,或是對著鏡頭甜蜜笑著的父親,《蜂情萬種》都散發著動人的力量和感情,給人無比的熱情。

「攝影機就是一雙眼睛,代表著你觀看世界的觀點。我希望大家能夠跳脫自我的小框架,不要把自己設限了,帶著創作影片的初衷和熱情,試著去關心、碰觸世界,並多多接觸各種不一樣的東西。我相信,這些經驗在未來,不論是在創作或是人生的道路上,都會有相當大的幫助。」記得當天在影展閉幕的頒獎典禮上,發表著簡短評審感言的我是這麼說的…。

很感謝2008台灣青年音像創作聯展給我這次當評審的機會!


--
2004、2005南臺灣青年音像創作聯展紀錄片類影評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category_id=264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