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有多久沒進戲院看過台灣電影了?
也許,它需要你的幫助!
1.「合縱連橫」:
簡單的說就是跨國投資,也就是的「外國投資」與「華人電影圈合作」,現今亞洲地區不光是台灣,香港、大陸、泰國等都採用這樣的方式,而在「臥虎藏龍」揚名國際之後,開啟了外商投資之路,「雙瞳」便是一個很成功的例子,雖然沒有正統的國片血統,不過票房卻在大台北破了四千萬大關,目前的例子可能包括李安的「臥虎藏龍」(美資)、楊德昌的「一一」(日資)、侯孝賢的「海上花」(日資)、蔡明亮的「你那邊幾點」(法資)、陳國富的「雙瞳」(美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臥」片與「雙瞳」的生產模式不同,「雙瞳」接近承包,而「臥」片則是自己先籌資,而後將代理權銷售出去,張藝謀導演的「英雄」與徐立功導演的「夜奔」,都是成功結合華人影圈菁英合作而成,但在越來越多這樣的跨國製作方式產生下,也許可能成就一種變相的好萊塢現象,但是這樣的趨勢所造就出來的票房成績卻是無法質疑(雙瞳、見鬼、三更等亞洲片可為例)。
2.「大明星的誕生」:
簡單的說,就是「明星制度」,電影剛剛興起的時代,在螢幕上並不會打上演員的名字,演員只能聽從片廠,無法享有自己的合約與擇片自由權。時代演進至今,產生了不少的全球知名影星,而只要是他們主演的電影,都是以他們明星魅力為號招,台灣目前正缺乏這樣魅力的影星。「搖滾本事」是紀錄台灣知名樂團五月天的生活,而此紀錄片一上院線,馬上就有許多死忠歌迷掏出荷包觀賞,成本低,績效高。若是可以,台灣電影可以考慮拋棄以往的沉重類型,找個商業題材來拍,而演員方面最好請當紅明星,如F4來刺激票房,也許可能造就國片的另一種生氣與現象。
3.「政策的保護」:
政策的保護只能從政府方面下手,在國內環境已經不佳,若政府又不採取得宜策略保護電影工業,加入WTO之後居然開放拷貝數與上映廳數,「哈力波特2」拷貝數居然到達139,無疑是想宣佈台灣電影已死,在電影被政府部門踢來踢去,本來隸屬新聞局掌管,後來又被歸到文建會,政府必須以優惠稅法利誘企業財團對於電影做出投資,如此一來才能解決資金問題。政府若沒有一個好的想法與政策,光光出資,靠一個輔導金是不夠的,必須真正要有心經營,國內電影才有望與韓國、新加坡看齊。
4.「電影商品的多元化」:
就是將電影與產品結合,促使商品化。仿效國外的許多商業大片,在電影推出得到好的迴響之後,往往會與產品結合,推出印有電影圖樣的日常用品、小玩具、明信片、海報、電影原聲帶…等等。與產品結合不僅可以達到宣傳電影的效果,更可以為電影本身謀取更多除了戲院方面的收入,可謂一舉倆得。
5.「低價促銷」:
院線片通常票價在200到250之間,讓觀眾肯掏錢去看的大部分都是好萊塢的電影,國片在這’方面根本不能對抗,在上映管道不足的情形下,最好的辦法就是薄利多銷,若電影本身是能對觀眾產生共鳴的,在口耳相傳與票價低廉的情形下,肯定會對電影工業有實質上的幫助,「藍色大門」與「你那邊幾點」就是很好的例子,當時去戲院看票價只要190,校園巡迴與預售票也只要150,這都是成功的原因之一。
6.「提昇電影文化」:
南北電影文化差距造成對於國片認知上的落差,為什麼這樣講呢?看看國內,哪一片不是以北部為首要據點,首映一定是在台北,不僅僅是國片,就連片商引進的非好萊塢外語片,大都也都只在台北上映。蔡明亮、張作驥是藉由環島輪流的方式介紹他們的作品,而行程則是由北到南,在這樣的情形下,南部的觀眾常有不平之聲,甚至造成對於國片的誤解,不僅僅是心理上的不平衡,也有些人認為國片根本無法在南部見到。在電影業者搶攻大台北市場的同時,卻忽略了更廣大的南部觀眾群,個人認為電影業者對於觀眾群的鎖定,必須要能顧及更多方的考量。而台灣電影在國際間經常得獎,而消費者心理卻想的是得獎的電影我根本看不懂,也提不起興趣去看。台灣的電影不是不好,而是藝術性質過高,以至於曲高和寡。提昇電影文化的措施目前已有動作,新竹有影像博物館,高雄新蓋好的電影圖書館,台北與台中也紛紛有專門的藝術電影放映戲院,使得觀眾有更多的管道可以接觸到國片,自身的觀影能力提高之後,有可能對於國片會有另外一番的看法。
7.「與觀眾友好」:
與觀眾友好的意思有二,第一是走入群眾間,即導演或演員在映演自身電影的時候,能夠到場與觀眾面對面的討論,如此一來,不僅觀眾高興,電影工作者也能更了解觀眾的心聲;第二則是題材類型,冗長沉重的電影已不受到觀眾的喜愛,好萊塢電影大舉入侵,觀眾的胃口也被越養越大,快節奏,敘事誇張化的風格普遍受到歡迎,國片必須能夠製作與觀眾產生共鳴的電影,藉此降低門檻,吸引消費者。
8.「垂直整合」:
製片、發行、映演為電影生產三部曲,而台灣電影在製作完畢之後,往往必須排檔上映,有些影片要是排不上檔期,甚至永無見光之日。在這樣的崩壞體制之下,國片要在台上映,往往會先到幾個大影展參展,露露臉、打打知名度,也趁機作免費的宣傳廣告,要是得了大獎,也就揚名世界。所以大部分國片都是外國人先看完了,接著才輪到台灣的觀眾們,國片居然不是給國人先觀賞,這真是極大的諷刺。而美商戲院環繞,華納威秀、國賓影城、UCI派拉蒙影城,這三家外商戲院紛紛以氣派、享受、舒適等口號招攬顧客,看看這些戲院所上映的影片,清一色不外乎是美商好萊塢所發行的影片,正是台灣電影目前所面的大敵,而在強力宣傳廣告之與年輕世代消費能力的增加之下,這些影城往往高朋滿座。如此一來養大了消費者的胃口,好萊塢商業鉅片一直來,國片卻苦苦無法排上檔。
台北光點的成立有著領導帶動的意味,但僅只台北,台灣電影工業必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垂直整合制度,才能改善目前困境。
P.S 希望大家手牽手以行動支持國片!
台灣電影加油!
(此文寫於2003年7月27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