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13日 星期日

《跨國合作背後…》(談國片跨國合作問題)

《前言》
2000年的《臥虎藏龍》揚名國際,在各大影展紛紛奪獎,李安頓時成為世界名導,而《臥虎藏龍》回籠台灣上映時,也獲得諸多讚賞,成為近年來罕見的口碑與票房兼具電影,然而當年在金馬獎的爭奪上,卻也有不少國產影片與之爭鋒,到了今年(2003)卻已不復見,然而導致《臥虎藏龍》成功的「跨國合作」模式,卻也另其他優秀的電影創作者找尋新的出路、紛紛效法,在國內資金普遍缺乏的情況下,似乎也只能向海外發展,好圓自己的電影夢。然而在「跨國合作」模式的效應下,突顯了國內電影整體環境的許多問題,並產生了弔詭與可笑的現象,以下各點則為個人對此台灣電影工業的環境與現象觀察。

一、「短視近利的心態」

2000年,《臥虎藏龍》在全球各大影展壓倒性的勝利,使得李安成為國際知名的導演,除去影像風格、影片中的東方神秘色彩與俠義精神之外,真正確切把《臥虎藏龍》推向成功的幕後推手,鐵定非其「跨國合作模式」莫屬。

當年《臥虎藏龍》的海報上的清楚明白的印著哥倫比亞公司,多數人都認為這是由好萊塢電影公司所投資拍攝的,其實並不然。《臥》片的資金是由導演及製片等人在海內外集資,並且向多方貸款所籌措到的,這跟我們一般的認知有極大的出入;結集了兩岸三地優秀的電影人才,經過長期的工作才成就了此片,然而哥倫比亞公司只是購買下亞洲若干年的版權並替之進行宣傳,不可否認的,行銷宣傳的企劃已成為電影票房賣座的一項關鍵,可惜的是,在《臥虎藏龍》的成功之後的這幾年,完全不見台灣有任何在全球引起話題的電影,原因如下:

1.片商不成文的「規定」日後華語電影不准再交由外國片商發行。(《臥虎藏龍》由美商哥倫比亞公司發行),一副不准別人賺錢,卻不見自己投資或盡力,結果「華納」不准發行《花樣年華》,《夜奔》也無法繼續和「哥倫比亞」合作,這種見不得別人好的心態,不知令得多少優秀的華語電影胎死腹中,喪失了多少觀眾群。

2.一堆人開始急著想參與任何跟《臥虎藏龍》有關的前傳、續集的投資行列,投機心態與急就章精神一覽無疑,完全掩蓋檢討台灣現行製片環境惡劣與改善的本質問題。「跨國合作」確實已是目前一種集資與交流的重要電影趨勢,但紛紛朝向國際資金的台灣電影,最大原因還是台灣製片環境的惡劣。

二、「輔導金政策」

政府為鼓勵國內電影工業發展,在1991年提出的輔導金方案,幾經變革,電影的「上司」也從新聞局到了文建會,然而輔導金政策法規仍有缺失,各方電影大老卻也紛紛搶輔導金搶破頭,更可見國內電影專業製片與資金的匱乏,從今年獲輔導金補助的名單,便可一探究竟。
九十二年度︰
一般組: 兄弟快活(南方)       輔導金1500萬元
五月之戀(吉光)       輔導金1000萬元,數位技術 
最好的時光(三視)      輔導金900萬元
月光下,我記得(雨龍三景)  輔導金800萬元
一年之初(潛行)       輔導金800萬元,新人導演
我女朋友的女朋友(縱橫國際) 輔導金500萬元
蝴蝶(張作驥)        輔導金500萬元
霹靂鳥官(延平)       輔導金500萬元,新人導演
愛麗絲的鏡子(三三)     輔導金300萬元,新人導演 


動畫組:「蝴蝶夢」梁山伯與祝英台(中影)  輔導金1200萬元
林旺爺爺的故事(宏廣)      輔導金1000萬元

入選名單計點得分如下列網址)(http://www.gio.gov.tw/info/movie/92grade.htm

環顧獲得補助的名單與繁雜的計點得分表,實在不難發現其弊端,首先幾乎所有的老字號公司或工作室都可獲得補助,原因無他,就是因為記點得分的考量,在國際影展曾得獎,或是主角身為偶像明星之類,皆可獲點,然而註定了大者恆大;即使是新人導演的補助項,也都仍由鄭有傑(潛行傳播事業有限公司)、蔡孟育(延平影業有限公司)、姚宏易(三三電影製作有限公司)三人獲得,而此三人預定的主角卻也都是知名影星,如此幾乎背後有老牌公司撐腰者,皆可獲得補助,新新導演與工作團隊又如何與之爭奪,無形中打壓了「新」電影發展的可能,也難怪諸多電影創作者皆以「獨立製片」為口號,試問勢單力薄的新新導演,在記點得分的各項標準中如何得分,又如何有大牌影星助陣呢?政府設置輔導金為促進電影事業發展的美意,也都在各方處心積慮的爭奪下給抹煞掉了,法規雖然一改再改,電影相關人士也議論紛紛,然而輔導金制度的訂立實在也有很多待商確的地方,而近年來台灣電影紛紛投向外國資金的行為,亞洲諸國的電影都紛紛進步當中,相對韓國、日本更是日漸邁向國際,台灣電影彷彿仍在原地踏步,台灣電影在如此偏差的環境之下,多元性的發展幾乎等於零,而這諸多現象背後的原因,實在是不難想見。

三、「工作(作品)限制」

2002年的《雙瞳》,是循著《臥虎藏龍》模式,但相較之下,《雙瞳》接近承包,是由美商哥倫比亞公司「出資」,在資金全由外國提供的情形之下,《雙瞳》的工作團隊除了有台灣本土,還外加了香港、澳洲的特效人員,主角也加入了好萊塢的明星大衛摩斯(David Moss),《雙瞳》儼然成為一部台灣前所未見的高投資電影。其中也請紀錄片工作者楊力州拍攝幕後製作的花絮,即《過境》;當中內容除了影片的製作過程之外,對於各國間的工作團隊情形也有著墨,其中工作上的衝突與磨擦,不外乎是來自於國情與文化上的差異。出錢的當然是處於主導者的角色,也因此《雙瞳》必須夾雜著多方考量與跨文化的內涵,生產出令片商滿意的「商品」。究竟美國好萊塢片商所投注的資金,會是深植台灣電影界的一顆種子,還是就如颱風般的過境,《雙瞳》在票房成績出色的同時,是否為台灣電影目前的窘境打上一劑強心針,只怕誰也沒有正確的答案。

四、「影片主導權」

多次奪得金馬獎的導演楊德昌,2000年的作品《一一》不僅在國際間獲得好評,也是是法國影評人的年度最佳外語片,更在坎城影展榮獲最佳導演大獎,然而至今台灣觀眾仍無法上戲院窺見此片,只曾在交大頒予楊德昌傑出校友時,在新竹特映了一次、台北光點特別放映與台北電影節閉幕片。《一一》由日本波麗佳音公司投資,版權屬於日本,楊德昌只管拍電影,其餘行銷等事,皆由日本公司負責,給與創作人最大的自由。《一一》沒有在台放映,看出了跨國合作其中的一個問題,出資者與創作者,誰才是影片的主導人?尤其又是在跨國的情形之下,這種情形越來越難界定,或也許《一一》的情形,是對台灣電影環境一種無言的抗議。《一一》在台上映的打算,似乎也在時間的消磨下而打消念頭了。

五、「進軍國際」

李安的「臥虎藏龍」(美資)、楊德昌的「一一」(日資)、侯孝賢的「海上花」(日資)、蔡明亮的「你那邊幾點」(法資)、陳國富的「雙瞳」(美資)、張作驥的「美麗時光」(日資)、易智言的「藍色大門」(法資),上述幾部跨國合作的電影,都不約而同的選擇在諸多國際影展中露相,這類電影在國際間的曝光率比傳統電影高得許多,確實也能在諸多國家上映,譬如一向以歐洲市場為主的蔡明亮電影,「你那邊幾點」卻也成為他在美國上映的第一部影片;「藍色大門」在今年也在泰國與日本上映。跨國合作的電影因為「血統」或是地緣取景的原因,往往較能獲得他國觀眾的認同與期望,而在進軍國際影展的同時,出資的片商也會盡可能的進行宣傳與協助,這些都是極具優勢的面向。

《結論》
上述所有的跨國合作電影,在近年來,幾乎是成為「成功」的代名詞,在國片產量日益減少的情形之下,資金的來源顯得格外重要;然而跨國合作模式固然有利有弊,但仍不失為一種尋找新出路的辦法,只是創作者有能力能獲得國外片商的認同,更應該想想如何利用此資源,盡可能的改善目前國內的環境,而非只是利用資金,成為自我創作慾發洩的出口,或者是淪為替片商賺錢的金雞,縱然台灣電影界的問題多多,如何在商業與文化作出平衡,仍是值得持續關注的議題。在跨國合作蔚為風潮的同時,台灣電影的困境究竟要如何改善,只怕仍是個難解的課題。

參考書目:
一、張靚蓓編著,《十年一覺電影夢》,時報出版
二、《電影欣賞季刊》116期,國家電影資料館出版
三、《新世紀台灣電影活水藍圖》

參考網站:
《行政院新聞局》:http://www.gio.gov.tw/info/index_c.html
《台灣電影筆記》:http://www4.cca.gov.tw/movie/index.asp
《番薯藤新聞網》:http://news.yam.com/entertain/cannes/200005/22/16044800.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