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一棵小樹有我來照顧,風來吹,雨來打,小樹小樹不要怕,我陪你一起長大…」。孩童輕輕唱著歌,望向殘破的教室與校園,期盼有著翅膀飛上天空,看看白雲,看看大地,看看這片滿目瘡痍的家園…
921地震震垮了許多的房舍與建築,包括南投縣鹿谷鄉內湖村的迷你學校─內湖國小,但它卻從未震垮我們堅強的意志與生命。遷校勢在必行,在各方建議之下,在森林裡蓋一所生態小學的夢想逐漸浮現。新校的預定地卻是台大的實驗林地,此時雙方產生爭議,村民們開始團結爭取,展現了難得的韌性與生命力,究竟「森林之夢」能否成真呢?逐夢的孩童與大人們熱切地期待著。
長達四年角力拉扯中,村民與台大林管處之間遲遲無法達成共識,加上行政程序上的延緩,各方力量的介入,使得這個單純的夢想變得遙不可及。樸實的鄉民與學術權威台大之間的對立,甚至也暴露出了學術專業判斷與在地紮根觀察的差距,更帶出了許多包括殖民、土地權限、綠色環保等議題。知識份子的傲慢及政治力的刻意介入,相較國小師生的天真夢想,顯得諷刺許多。
《森林之夢》紀錄了整個事件的始末,兩年半此事也因陳水扁總統的關切而喧騰一時,默默無名的小村落忽然登上了各報全國版面,大眾卻也只能透過媒體報章偏頗的關注,真正的實情也似乎被隱瞞。導演李靖惠在觀點的處理上,也難免有著主觀成分,在正、反命題的呈現中,沒有充分的影像與說服力。攝影機的涉入,也成為一種力量,支持並鼓勵著村民要堅持著夢想,我們也可清楚的看到鄉民團結反權威,積極的替自己發聲,展現一種驚人的自覺精神。
夢想帶給人熱力與衝勁,行動力也決定了視野的遠近。《森林之夢》中所有替森林小學努力的人,到了最後幾位教師學者已紛紛退出,惟剩下堅持、愛鄉的村民繼續努力爭取著。在追夢的過程中,很有可能吃盡了苦頭,換來的是夢碎一場空,更何況所須面對的是威權的學術機構。夢想的達成與否,並非絕對是成敗的關鍵,這群人在面對突如其來、生命巨大的斷裂之後,經歷了生命的交融與成長,村民從片頭時不知所措的慌亂無助,到片尾時的穩健自信,也更加堅定於對自己鄉土和學校所投入的心力。
921震後,293所受創嚴重的校園中,內湖國小是最慢被重建的。姑且不論夢想成功與否,內湖村民的精神與行動,儼然成為一種良好的示範鼓勵。《森林之夢》中除了導演的用心用力令人動容之外,挾雜著濃厚情感的奮鬥精神,天真無邪的童貞夢想,勇敢美麗的生命韌性,不僅可貴,更是讓人感動萬分。
(此文寫於 2004年3月13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