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2日 星期二
真實的?《練習曲》
「一部沒有劇情的電影能打動人,那麼它靠的究竟是什麼呢?」我一直這樣思索著…。
直到字幕整個跑完了,我才緩緩起身,帶著些微的滿足感步出戲院。隨著聽障少年的七天環島之旅,《練習曲》的確帶人領略了一股專屬於台灣的民俗風情,滄桑又帶點可愛,不完美中卻意外地純然。
當男主角說出第一句台詞時,怪腔模糊的語調引起了我不少驚奇。而正是在這個聽力受損設定下,我們必須更費力的去理解他所說的一切,要仔細的聽,要用心的聽。一如他必須更努力的去聽我們講話,去理解我們這些大多數人的作為。
這其實也代表著某種與世俗不同的觀點。因此,每當主角駐足於某些地點,他所看見的風景雖然不再是我們所熟悉的「都市」或「觀光景點」,而相遇的事件也並非是主流社會新聞的寵兒。但,在電影的大螢幕上,沿途出現的這一群群平民主角,譬如家庭失和的母子、地方與現代建築的爭議、拉布條抗議的女工們、枯萎的木麻黃…等等,縱然只是點到為止,沒有太多話語,但在安靜的凝視與傾聽中,彷彿給了觀眾更多的暗示和關心,更意外的開啟了一種被觀眾接受的可能。
不過若是把《練習曲》看作一部純粹的劇情片,其中不乏有許多片段相當「刻意」,更是把不同語言、口音、世代、族群、議題給硬拉進電影裡來,碎片式的萍水相逢無法堆砌起真正豐厚的內容;而假若《練習曲》作為一部紀錄片,那麼其追蹤主題的方式又只見廣淺而不見深。
對我而言,《練習曲》的半紀實風格近乎巧詐地使得影片介於劇情片與紀錄片中間的模糊地帶。撇去情節張力的堆疊,導演陳懷恩自信的將「影像」建立於觀眾們對於島嶼的集體記憶與共通情感之上。而「追尋」與「成長」這兩個公路電影的重要元素,在導演魔術般的敘事軸線,將「第一天」放在片末,這種旅程既是結束也是開始的隱喻,使得主角原本「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就不會做了…」的衝動動機,竟展現著一種對人、對土地的熱情嚮往。
是呀,人生公路正要啟程,成長點滴才要在心中發芽。
近來有許多國片紛紛上市,產量也有增加的趨勢,其中不乏有電影做出通俗的嘗試,極力塑造明星魅力,或是力圖打動年輕族群…等等,但就普遍評價與票房而言,表現並不出色,沉緩的《練習曲》卻反而在大家力求商業、能拍出賺錢的電影裡殺出頭來,實在有點令人意外。
然而,像《練習曲》這樣一部攝取了大量現‧實作為素材,近乎紀錄片創作的電影,縱然能引起觀眾們的情感共鳴,也巧妙的免去了許多「電影創作」上的責難,但實際上仍透露了一種眾家電影創作的盲點,其所顯示出來的隱憂警訊,是影像創作者對於電影劇本的想像過於貧乏,或是故事根本無血無肉,以致於只要一出現相當「真實(的悸動)」的元素,觀眾就會被打動,就如同前幾年所謂紀錄片的熱潮一般。
究竟何時台灣電影才會出現「深刻」又「豐厚」的劇本呢?(特別我接續著看完《刺青》後),這是我看完《練習曲》後的小期待與小雜感。
--
我本來想好好寫一下《刺青》,可是寫到一半就停筆了。
下次,下次吧……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就不會做了…」
這句話,其實很機車,根本是放諸四海皆準嘛!
《練習曲》官方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EtudeBike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路過的我,好久沒針對電影發表看法了
回覆刪除談到真實這個議題,雖然很機車,我還是來說點感想,就算我來亂的好了...:p
其實啊,我常常在想,電影的觀眾到底想看什麼?我的意思是,如果他們肯花錢進電影院,
或者至少是花時間把從網路上下載來的電影看完,他們想看的到底是什麼?
如果說一部真實/寫實的電影能感動人-尤其像我自己很偏好看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那麼、
難道非得要進電影院看嗎?這些故事不也都在我們生活週遭發生嗎?
台灣這幾年的電影劇情,我個人覺得多半都不夠真實,不夠貼近人心,不夠…深入吧,我一
直想,或許也因為台灣電影人多半都是從學校唸電影時就開始接觸電影拍電影,反而真實社
會/真實世界的許多層面比較沒有好好地去觀察去碰觸,在劇本方面總是比較弱一點,練習曲
的故事或許就是因為激起了觀眾心中「真實」的那些部分,而能使人感動吧,我也還是得承
認我在最後一聽到「太平洋的風」就再也按捺不住地落淚了…
版主回覆:(12/27/2010 01:33:50 AM)
有很多的时候我们的身边都会有样的人在做着感动人的事,只是我们心中的眼睛闭上了,没
回覆刪除有发现他们。电影恰好就是我们那扇开打的窗的,能让风吹进不同的人的心里面。有很多的
人都像片中的男主角一样用自己的努力去实现着梦想,不同人的梦想在别人的眼里看起来也
许不足挂齿,但对于那些追梦的人来说,这是很难得的。
版主回覆:(12/27/2010 01:33:50 AM)
我的看法是
回覆刪除《練習曲》是台灣電影本來就擅長的那種寫實美學,
即使不夠完美,但是真的有神采,令人動容
結構安排與內容相映,尤其豐富飽滿
但比較起來
試圖從通俗劇路線發展的《刺青》
反倒是一敗塗地
漏洞百出
但這兩片同樣賣座
我不知道台灣的觀眾是什麼狀況....
這是我最不解的。
版主回覆:(12/27/2010 01:33:50 AM)
我的看法是
回覆刪除《練習曲》是台灣電影本來就擅長的那種寫實美學,
即使不夠完美,但是真的有神采,令人動容
結構安排與內容相映,尤其豐富飽滿
但比較起來
試圖從通俗劇路線發展的《刺青》
反倒是一敗塗地
漏洞百出
但這兩片同樣賣座
我不知道台灣的觀眾是什麼狀況....
這是我最不解的。
and上次開會時一直忘了告訴你
很高興聽到你的一些見解
心有戚戚焉...
當兵要好好撐下去,哈
翔文
版主回覆:(12/27/2010 01:33:50 AM)
To 翔文老師:
回覆刪除不知道稱呼老師會不會不妥,可是在開會時候聽到你有系統而且詳細的講評,
真的是完全被你說服了!太厲害了。
《刺青》的票房現象(或者說大部分的票房現象)對我來說,除了影片本身的優秀口碑外,另
一因素肯定就是「行銷」了!
我不太清楚《刺青》在這方面究竟下了多大功夫,可是就我所聽聞的,他們的確非常用心的
在做行銷,而這塊極待開發的電影行銷領域其實也是台灣電影環境裡最最缺乏的一塊。
灌籃高手說,「誰能掌握籃板球,誰就能掌握勝利。」
或許在電影市場裡,「誰能掌握行銷,誰就能掌握票房。」這樣的推論也是合理的吧!
換言之,當大眾難以辨別影片的優劣時,訊息就成了取決要素的一切了。
(《刺青》的票房需要做很多觀察,也還有影片的獨特性必須列入考量,這我沒做功課,就不
敢多說了...)
To wislawa:
這個週日晚上八點,中天書房要專訪導演陳懷恩唷!
版主回覆:(12/27/2010 01:33:51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