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0日 星期日

2004年南台灣青年音像創作聯展紀錄片類影評(二)

私密視角‧窺探情感

創作常常是宣洩情感的極好方式之一,而在強調「真實」的紀錄片領域當中,真摯的情感總能引起觀眾的共鳴,這情感的部份同時也包括了創作者本身在創作過程中所付諸的心與力。在這次的影展當中,有不少的紀錄片議題是環繞於作者的週遭環境,包括了自己的親戚、父母與家庭。然而作者所熟悉、熟識的環境與被攝者,是否會隨著攝影機的涉入而變質,打壞了原本的狀態,因而無法捕捉到所謂的「真實」;又或作者因熟識而進入被攝者的深層心境時,本身卻陷入自溺的狀態裡,忽略了觀眾的想法…。這樣的題材易打動人心,但也難以拿捏,實在叫人又恨又愛。越來越多人藉著創作,在過程中進行自我的解放與療傷,宣洩內心的情感,以下便是這次影展中「血緣系」的紀錄佳片。


新與舊‧老與少─《姊妹》

「姊妹」這樣一個詞彙,不僅有著年齡大小之分,也像是意謂著兩種不同的世代。這部紀錄片從導演蔡元豪的三個姑姑開始說起,一邊紀錄著她們目前的生活,另一頭則是開始追溯她們年少時的社會背景。三位主角的個性有些差異,大姊較堅強負責,二姊感性柔弱,小妹則是任性灑脫,不過她們卻擁有一相同的特質,即「堅毅的生命力」。

那是極為貧困的時代,她們回憶著過去,講述著生命的故事與經驗,唱著傳統女性的悲歌,必須撿蔗葉、撿柴才能過活的時代,相信是現代人所無法想像的。而與富庶的現代相比,資源不斷的被挖掘與浪費,實在是極大的諷刺。三位主角們在談及過去時皆流露出了樸實的性格,不過訪談的片段實在過多,聲音取代了影像,流失了影像所應具有的張力與說服力,是極為可惜的一點。藉著長者的回憶,而暗暗點出新舊時代的差距,倒也是這次影展眾多紀錄片中較為特別的想法。


私密的對話 ─《天邊那個星光》

「天上的星星不說話,地上的娃娃想媽媽,夜夜想起媽媽的話,閃閃的淚光魯冰花…」,這段歌詞表達了對母親的思念,而《天邊那個星光》所呈現的主題,正恰好與這段歌詞契合。

女性對家庭的重視和關注,相較於男性而言,有更深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導演李淑君必須常常在家鄉與學校間往返,然而回到家中,卻不是休息,而是必須打工賺錢完成有殼蝸牛的夢想。導演從女兒的角度,利用旁白講述整個家庭所面臨的問題,因為父親的惡意缺席,使得母親得背負更大的責任,負擔整個家計。片長雖然只有15分鐘,但經由略帶沙啞、無奈語調的旁白,看著母親揮汗的臉龐、賣力工作的片段,使得情感的強度更是彰顯。然而這部女性主義意味濃厚的紀錄片,也透露著兩個世代之間新舊價值觀的矛盾與差異性,雖然導演試圖質疑著「女性」等同「宿命」的長期傳統觀念,只是這權力壓迫結構性的大問題,實在無法如此快速的找出答案。片尾最後打上字幕「獻給全天下的母親」,實在不難看出作者對於母親的敬意與感謝,平時也許羞怯、難以啟齒的真心話,相信也藉著此部紀錄片,娓娓深切的道出。


最近最遠‧熟悉陌生 ─《心靈舞台》

紹揚今年十九歲,沒有人知道為何紹揚總是愛對著玩具喃喃自語,面對人群卻沉默不吭聲。母親憂心忡忡,卻常常心急的忘了用鼓勵替代責罵。沒有朋友的他,母親是他唯一的朋友,而如今,紹揚即將去當兵了…

「人與人溝通時的障礙,往往源自於彼此心的距離過於遙遠。」《心靈舞台》紀錄了親人間的生活,表面上是弟弟紹揚的特殊情形,其實也自然流露出了母子間親情的可貴。也許是自閉症,或是愛滋病,甚至可以延伸到任何的弱勢與疾病,我們所能做的,並非只是口頭上的平等與無異於常人,除了關懷外,更應該對他們的「不同」有正確的認知,進而去了解、探索這些朋友的心,如此才可謂真正的「正視」。

與被攝者有著血緣關係的導演洪紹裕,是用什麼方式涉入家庭,影片所呈現出的觀點是什麼,也成為觀看此片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非常難得的是,大多數紀錄片在牽扯到個人情感與思念時,作者通常會陷入自溺的情形中,但《心靈舞台》卻展現了難得的成熟。冷靜、理性態度與客觀中立觀點的處理,影像色調飽滿清晰,使得整體感既不過份自溺,又帶著些許細膩的情感,非常精采。不過也許礙於必須趕時完成作品,拍攝素材明顯不足,導致影片焦點模糊,雖然成功捕捉親情,但主題卻交代不清、過於薄淺。我暗自期許著導演會持續的紀錄下去,相信隨著時間與經驗的累積,更多的素材將使得此片更加豐富、趨於完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