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影展今年即將滿六歲了。回顧起過去,用關鍵字來檢視一個影展,是個蠻有趣味的做法,也能測驗出影展本身究竟在觀眾心中留下了什麼印象。
那麼試著想像一下,一個忠實的南方影展觀眾或許會說出的是,「爆滿」、「無米樂」、「怪異熱情」。
爆滿
就一個藝文活動而言,參與觀眾的多寡代表著在地的認同與支持度。在早期南北電影文化長期失衡的狀況下,「影展」的稱謂似乎總是台北影迷們的專利,即使在其他縣市偶有巡迴映演,卻難帶給人嘉年華盛會的氣息,反而只像是單純的放映會,放映著平常不容易見得的影片。灑下了電影種子卻沒有深耕,收割的時節自然遙遠。
有鑒於這樣的現象,2001年南方影展帶著「深耕」的使命誕生了,期望能建立一個具有「南方觀點」的在地影展。願景固然很美,但首屆(2001)與次屆(2002)影展卻沒有適性的主題,僅僅複製了單純放映會的模式,高雄、台南的戲院裡觀眾總是寥寥可數,評價普遍不佳,觀影總人次僅約區區兩千。
這可與「爆滿」有著遙遠的距離。自第三屆(2003)之後,南方影展開始思考影展與地域的關聯性(如以「河海城市記憶」為主題),細選影片搭配單元,也在藝文場所、南部校園舉辦電影講座,努力建立南台灣電影資訊的交流網絡。用力紮根所換來的直接回應,就是在地觀眾的參與度增加了。
於是潛在的觀眾群被影展發現了,影展在發展其「待客之道」的同時,也被觀眾教育了。在這層奇妙的互動關係上,南方影展和觀眾一起成長,漸漸打響了知名度和口碑。幾部影展強打影片無論在高雄、台南,或是嘉義,皆開始一票難求。這其中可不只有知名的外國電影,就連一向被視為票房毒藥的國片,如《經過》、《等待飛魚》於南方影展映演時,也都是場場爆滿,有時甚至還必須在走道加設座椅,用「盛況空前」來形容並不過譽,而第五屆(2005)南方影展的觀影總人次亦攀升至一萬五千。
在南方影展的活水灌溉下,南台灣不再是電影旱田。能夠喚起影迷們對於本土電影的重視和關心,無疑是南方影展經過這幾年耕耘後所結出最甜美的果實。
無米樂
知名的紀錄片《無米樂》與南方影展有何干呢?有的,《無米樂》在尚未受到廣大矚目好評前,其實於2004年就獲得了南方影展的最大獎「南方獎」與「觀眾票選獎」加持,進而才陸續在幾個影展中嶄露頭角。
除了培植南台灣觀影文化的建立外,「鼓勵本土影像創作」也是南方影展的重要使命,「競賽類別」的設立就成了創作者與觀眾對話的最佳平台。
而《無米樂》之所以選擇南方影展做為第一個參加的電影獎,除了影片是在台南縣後壁鄉拍攝,文化與情感上貼近南方影展的觀眾群外,另一要素或許正是因為南方影展的特殊時間點。
不同於其他競賽影展,每年於秋冬交替之際(約11月)舉辦的南方影展屬性反而不是對本土影像創作進行年度總回顧或驗收。相反的,在經過幾年的累積下卻意外營造出有「預知」未來風雲影片的指標意義。
諸如2003年的《25歲,國小二年級》、2004年的《無米樂》與《翻滾吧,男孩》、2005年的《海巡尖兵》。這幾部影片皆於南方獲得身平第一座獎項,而在隔年隨即獲得其他影展的冊封與觀眾廣大迴響。現在看來也許有點誤打誤撞,但這些過往影片的得獎史的確讓南方影展逐漸成為眾家創作者首映展演的第一選擇。分為劇情、紀錄、動畫三類的競賽單元,總徵件的數量從第三屆的93件,到第六屆(2006)增長為215件,成長幅度相當驚人,建立起一定的聲望。
不過千萬別以為得獎與否只是電影工作者們的盛事。在這點上南方影展對觀眾非常友善,直接打開了觀眾和創作者交流的門窗,因為競賽類別的影片是「免費」入場的。所以無論是孩童、學生、上班族、老年人長輩都是南方影展裡的常客,競賽類影廳客滿的消息更是時有所聞。許多人認真的看上一天,勤做筆記打分數,為的就是在觀眾票選獎時投下神聖的一票。
競賽類別的種種貼心設計,展現了南方影展以觀眾為本位的思考邏輯,點燃了南方觀眾長期壓抑、無處發洩的熱情。影迷得以享受著電影,創作者則無須擔心沒有觀眾,南方影展其實是撮合彼此的好媒人。
怪異熱情
談了這麼多點滴和進步,令人驚訝的是南方影展居然是一個「非官方」影展,意即這並非由政府單位出資設立、需要公開招標的定期藝文活動,而是由台南藝術大學裡音像學群的熱情師生們自發共同創立的。
於是要理解南方影展的某些宗旨和設計也就有脈絡可循了,這源自於主辦單位(工作人員)在南台灣切身的電影經驗。影展似乎成了一種對現狀不滿的革命實踐途徑。
而做為一個獨立機構,從籌措資金、節目策劃、行銷宣傳到現場執行,南方影展都須一手包辦。但也由於沒有固定經費,每年都必須向在地政府與企業申請贊助,在預算上總是吃緊。
資金的拮据造成了南方影展的消耗和怪異。在活動地點上,常因拿了某些單位的經費後就必須唯命是從,來年曾有放地點為某縣府大樓的大廳,結果工作人員人數遠比觀眾還多;在片單設計上,只要仔細一看,不難發現某些影片是台北曾經上映過的非主流電影,雖然觀眾反應仍熱烈,但做為一個優良影展更需要深思的是這個單元究竟想為當地電影文化帶來什麼衝擊?甚至是南方影展的「南方」意義為何?這是南方影展的定位困境。
可是真的很難想像,一群熱血的工作人員居然願意自掏腰包到國內外參加影展,惦記著哪些影片是可以邀請到南方來的(即將開跑的第六屆南方影展有許多台灣首映的佳片)。這蠻幹卻又怪異的熱情讓人深深體會將辦影展做為一種「志業」與「職業」的態度差別。
記得去年的秋冬交替之際,南方影展於台南全美戲院所播放的最後一場電影。散場時夜已深,觀眾們陸陸續續帶著滿溢的感動步出戲院,一群辛苦的影展工作人員卻在戲院門口列起隊,手中揮舞著仙女棒,一一向觀眾道別,互許明年再見。光彩的火花映照著每個人開懷的笑容,讓人充分感覺到影展的誠意,也成了令人難忘的觀影回憶。
是呀,影展當然不只是一堆各國佳片的聚集展示台,而是由對電影有熱情的人們所凝聚和散發出來的文化活動。這是南方影展最大的賣點和驕傲。
--
本文刊載於2006誠品好讀十月號,此處為原始版本。
編輯著眼點有些許不一,於此提供比照
攝影:陳亮丰
南方影展將於11月3日至12日在高雄登場
11月18日至26日移師台南全美戲院
影展官網:
http://cfma.tnnua.edu.tw
BLOG :
http://blog.yam.com/southfilm/
--
南方影展家世背景:
生日:2001年11月3日
出生地:高雄市
主辦單位: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媒體中心。
影展使命:培植南台灣電影文化,鼓勵華語獨立製片。
舉辦時間:每年的秋冬交替之際,約在11月中旬。
出沒地點:高雄市、台南縣市、嘉義縣市。
歷屆影展大事記:


第一屆(2001),「貳零零壹」
‧11月3日正式於高雄市創展開跑。
‧僅設有觀摩單元,定位為「國內影展」。
‧觀影總人次約兩千。
第二屆(2002),「當心高(雄)壓(片)電(影)」
‧於高雄市與台南縣兩地盛大舉辦,建立「雙城影展」雛型。
‧此屆片單清一色皆為華語片。
第三屆(2003),「河海城市記憶」
‧廣邀國際佳片,不再限定為國內影展,打開了影展格局。
‧為鼓勵影像創作,增設了華語影片競賽單元,徵件數量共93部。
‧首度於台南市舉辦,並以「全美戲院」為往後固定映演據點。
第四屆(2004),「洄流,南望風景」
‧影展版圖除了高雄、台南兩地,也向北擴至嘉義。
‧增設最大獎南方獎,華語影片競賽單元徵件數增至141部。
‧開設南方影展影像工作坊,教導民眾利用影像紀錄週邊故事。
‧著名影片《無米樂》、《翻滾吧,男孩》於此奪得第一座獎項肯定。
第五屆(2005),「五克拉南方光芒」
‧開創映演新場域,包括高速公路休息站、台南科學園區、廟口廣場。
‧觀影總人次突破一萬五千人。 ‧華語影片競賽單元徵件數成長至172部。
‧南方獎由劇情短片《海巡尖兵》獲得。
第六屆(2006),「菲林新新嚐」
‧強打「二十一世紀年電影少年」與「在南方看見世界新方向」新單元。
‧華語影片競賽單元徵件數攀升至215部。
‧影展準備於11月上旬正式開跑。
--
記得去看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