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2日 星期四

藝遊南非之零:南非二三事

2013年6月,我獲選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海外藝遊」專案,補助年輕人到其他國家體驗。基於某種原因,我選擇了「南非」,一個大家都很訝異的國家(其實連我也是),主要是去參加紀錄片影展、藝術節與電影節,共計50天,想從藝術活動中體驗南非的文化與歷史,想知道他們如何走過傷痛,面對歷史。

但事實上,我不愛旅行,怕東怕西,這是我第一次獨自旅行。當抵達南非的那一刻起,心情早已變成,別管什麼藝術了,這50天該怎麼渡過?我開始焦慮地每天在外晃遊亂走,卻因此意外遇見許多風景。日子一天天過去,漸漸地,我想,或許,我好像明白了些什麼。

本計畫名為「相遇在生命的轉彎處─藝遊南非紀錄電影節與藝術節」,自2013年6月12日至8月1日,以參訪南非三個大型文化藝術活動為主,包括南非國際紀錄片影展(Encounters South Africa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南非國家藝術節(National Arts Festival)、德班國際影展(Durb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其餘時間將遊歷南非和參訪其他藝術機構。

為何「南非」?

由於自己的工作與志趣,已曾走訪歐洲、亞洲的紀錄片影展,也對北美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談起非洲,卻除了野生動物、政治戰亂外幾乎一無所知。在簡單的調查研究後,我發現了南非與台灣的許多相似性。他們同樣是一個洲際區域中,最現代化、最民主的國家,同樣有著數量多元的族群與移民,也經歷過很長的殖民期,克服了種族隔離、階級落差、政治問題,在九0年代真正進入了民主時代,成為該區域中,令外界稱羨的典範國家。

我十分好奇,受英美文化影響甚深的南非,是以什麼態度面對過去的傷痕?又是如何在文化上綻放出自己的花朵?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個飽經紛亂、僅有五千萬人口的國家,居然擁有已舉辦了十五年的紀錄片影展、三十三年歷史的大型國際影展,以及全球節目數量第二多的藝術節。在地文化與外來影響如何取得平衡?藝術活動如何保有自己的主體性?活動本身如何與本地藝文環境互動?我希冀能從南非的文化藝術活動中,找尋出答案,也認為這是台灣未來必須面對的相同問題。

此計畫的性質除了觀摩與學習,對我而言,另一層真正難以取代的真正意義是,我將此視為一項自我的挑戰和試煉,因此是鼓足了勇氣,考慮思量許久,做好心理建設才決定遞案。我的個性內向羞怯,自小到大,從未獨自旅行,總是對於陌生人/環境感到不安,面對必須以外文溝通時,心裡總有很大的障礙需要克服,更遑論必須離開家這麼久的時間。

但,我深知如果對現狀感到疲厭,就勢必得做出改變。 因此,這份計畫看似言之成理,但也帶有些許矛盾,是外在與內在的掙扎;既是藝術壯遊,也是流浪放逐;是熱情澎湃的,也是膽小怯懦的。或許,這一切最終將只指向一個核心:「自我淬煉,是跨出下一步的開始。」 


南非旅遊二三事:

‧南非英文簡寫為SA或ZAR,其面積一百二十萬平方公里,人口約五千萬人。

‧南非曾受英國殖民,但也是非洲第一個獨立國家(由白人政府獨立),其自1948年力行種族隔離政策(Apartheid),自1991年才在法律上解除;而因反對種族隔離而坐牢27年半的曼德拉,在1994年正式擔任總統,南非也被稱為「彩虹的國度」。

‧英語在南非為通用語言,大部分人皆可以英文溝通。

‧南非是非洲最南端的國家,位於南半球,季節與北半球相反,五月至九月正值冬天,時間比慢台灣六小時(與歐洲同一時區)。 ‧台灣人至南非需要簽證,但不需費用。

‧當地電壓為220伏特,其插頭為三角粗圓插頭(大南非)。

‧南非幣值稱為「蘭特(rand)」,1蘭特約等於3新台幣。

‧南非物價與台灣相差不多,大城市則比台灣稍高,但咖啡很便宜。

‧南非的大眾交通工具不發達,沒有捷運,公車也不發達,無論觀光客或當地居民皆以開車為主,其公路系統為世界一流。

‧在南非,出門請勿帶貴重物品,也勿帶大筆現金,須慎防有人跟蹤;刷卡在當地非常方便,也是最普遍的付費方式。

‧提款時,最好選擇附近有保全人員的提款機,盡量不要在晚上或偏遠的地方提款。

‧若開車出門,行進期間車門務必上鎖,車窗務必關上;下車時車內不要置放任何物品,回家時也須注意有無人跟蹤。


--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