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四月,瑞士依鄰日內瓦湖的著名觀光小鎮Nyon都會湧入來自世界各地的紀錄片愛好者。小鎮裡飄揚的旗幟、林立的看板,上頭都標記著「真實影展」(Visions du Réel)的字樣。在為期一週的影展活動裡,四個放映廳內共將播放超過150部影片,還有十幾場關於紀錄片與影展的論壇,酒會、派對、表演、展覽……等,各種節目令人目不暇給。
而今年(2009)洽逢瑞士真實影展的15週年,但在影展將焦點鎖定在「真實電影」之前,影展本身其實已經有40年的歷史了。換句話說,正是在影展的第25屆時,才真正將自己定位為以「真實電影」為主的影展,並固定在Nyon舉行。
特殊的人文地理
Nyon是鄰近日內瓦(Geneva)的一個小城鎮,從日內瓦搭火車約15分鐘即可抵達。影展時節時,Nyon小鎮的旅館不是客滿,就是價格飆漲,單人房一晚的價錢約要3500台幣以上,因此許多人退而求其次,住在日內瓦的旅社每天通車往返。
這裡隸屬瑞士的法語區,因此法語也成了影展的官方語言。然而,由於瑞士特殊的地理和人文,影展依序使用的語言分別是法語、德語、英語、瑞士語。不再以英語為尊或視為第二語言,許多影片的字幕也都只有法文,展現了歐洲國家和亞洲國家對於英語相當不同的世界觀和立場。
因此在許多有趣的論壇上,例如在一場探討著瑞士一年有四百個大小影展的特殊現象,名為「Festivalite」(影展病)的主題,或是「何以我們要相信紀錄片是真實的」的主題論壇,即便現場借來了收聽同步口譯的耳機,耳中傳出語言也是從法文翻德文,德文翻法文;而影展的特刊,則是厚重的像一塊大木頭,裡頭分別是用法文、德文、英文撰寫的影片詳細資料。
關於「真實」的影展
瑞士真實影展共有兩個主要競賽單元,國際競賽今年入選了20部影片,分別來自16個國家;而新導演競賽(Regards Neufs)共有27部,台灣的許慧如的《黑晝記》和沈可尚的《野球孩子》就是入圍這個單元;而沈可尚的另一部短片《小城》則被選入了Tendance單元,這個單元較像是年度全球精選,皆以特別和有趣的形式講述公眾議題。
除此之外,約莫還有八個觀摩單元,包括焦點影人,瑞士精選…等等。但其中最有意思的,像是「第一步」(First Steps)單元,這是播放學生或年輕工作者所拍攝的紀錄短片,希望讓有潛力的創作者能藉此曝光,而獲得更多的拍片機會;而「真實的虛構」(Fiction du Réel)單元則是以形式大膽,揉和紀錄、劇情、實驗的跨界影片為主。在紀錄片影展中特別設置了「虛構」單元,也表示影展對於「真實」概念的開放和顛覆。
而事實上,真實影展正因為這樣的開放思維,使得影展充滿活力和新意,完全有別於一般人對於紀錄片的傳統想像,這和影展主席Jean Perret的品味概念有著深厚的關係。他曾在大學教授符號學與電影,自1995年開始擔任真實影展的主席,去年也受邀擔任台灣紀錄片雙年展的評審。
像是今年的「過渡真實」(Reprocessing Reality)單元介紹的是一位美國女性藝術家Susan Mogul,她的創作包含設計、文字、攝影,而她的影片也都是短片、錄像,也有拍攝戀愛生活、社區家居生活的日記電影,她戲稱自己是Personal Filmmaker,影展特別安排了一場映後座談,配換著投影片請Susan Mogul上台演講,講述自己創作的歷程和經驗。
在台上,Susan Mogul笑著說:「真實影展很棒,也非常大膽!當我接受到邀請的時候,想說不會吧!這是真的嗎?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個邀請我當作專題導演的影展!」
而本屆真實影展的「焦點影人」有兩位。一是黎巴嫩夫婦Joana Hadjithomas和Khalil Joreige,他們以劇情片創作為主,風格寫實且疏離冷冽;另一位則是哈薩克導演賽吉‧德沃茲佛(Sergey Dvortsevoy),他的著名作品包括紀錄片《麵包來的日子》(Bread Day)、《雜耍家族》(Highway)、《Paradise》…等等,首部劇情片《圖班嫁給我》(Tulpan)則在真實影展的閉幕式中播映。(2009年的台北電影節也以它為焦點影人)
然而,無論是什麼單元,虛構與真實元素的挾雜,各種形式與創意的紀錄片在真實影展裡比比皆是。像是頗獲好評的的《Cooking History》,以食物和烹飪切入歐洲歷史中的各大戰爭,片名的雙關語意味著從食物去理解歷史,也有反戰的意味,這部紀錄片幽默搞笑卻不失深度,其中也有許多設計和演出的橋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