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28日 星期二

當影評遇上部落格








我始終記得美國影評寶琳‧凱爾曾說過的:「影評的藝術,應該是影評人將自己的知識和熱力傳送給別人。」



台灣在電影整體環境衰敗的狀況之下,電影評論這一環節的功能,不僅沒有被彰顯,就連在報章雜誌發表的空間也被急速壓縮的可憐,更遑論出現像80年代時期影評百家爭鳴的盛況了。當時引進的許多新興電影知識與理論,對於整體環境、電影工作者亦或觀眾水平的提升,都有著相當正面的作用。



然而,做為一個評論者,風骨是極為重要的,嚴厲慎重的批評不但要誠實,也必須有面對壓力(來自導演與片商)的勇氣。



隨著部落格的出現,電影評論似乎在此找到了新的歸宿。自由、奔放是部落格最大的特性,也因此作者可以隨心所欲的書寫,誠實的發表觀感,無須受到字數與版面的限制。主流、非主流電影的市場分類方式,也在每個不同部落格作者的興趣與書寫特性之下,打破了隔閡。在部落格的領域裡,你可以輕易的找到電影同好,無論是藝術片、紀錄片、動畫或是Cult Film,都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但還是好萊塢最多)



而漸漸的,這些以為電影為主的部落格在擁有知名度與人氣之後,機伶的電影行銷者可也不會忽略其影響力。除了開設官方部落格,也會廣發試片邀請給一些較有人氣的寫手們,希冀透過群體書寫,達到網絡串聯的宣傳效果。前年的紀錄片《生命》是成功的最佳範例,近來由楊順清所執導的《我的消遙學伴》甚至也將部落格寫進劇本裡。



不過影評終究不能成為電影商人廣告的化妝術,更像是一門良心事業,這也是部落格(在虛擬世界中)難以被收編掌控的有趣現象 ─「為自己而寫」。



接觸之初,我也總思考著部落格究竟可以做什麼?而由於紀錄片與國片是自己長期的書寫對象,在了解紀錄片的種種類型之後(新聞報導、暴露現實、衝撞體制、打開心窗),理解到「紀錄片」與「部落格」的相同特性皆是「非主流媒體」,因此也將紀錄片的觀念移轉到部落格上,試圖讓影評的力量變得更強大,同時探索部落格作用的極致。



所以在自己的部落格【電影‧人生‧夢】上的文章除了針對影片本身之外,更擴及了電影發行、行銷《無米樂》甘苦、紀錄片現場與影展弊病…等等。至於對於部落格的終極想法,我則是把它當作一塊台灣電影可能發芽的夢土。



「你想要部落格作什麼,那它就可以成為什麼。」無論天真與否,至少我是認真地這麼想的。



--



此文若沒意外,將刊登於三月份的《誠品好讀》,應邀而寫。


(於是字數有限,礙手礙腳,還是blog自在,哈哈!)





2 則留言:

  1. 這是哪一部電影呢?

    這位男生是湯姆克魯斯ㄇ??

    版主回覆:(12/27/2010 01:35:47 AM)

    回覆刪除
  2. 這部電影叫做《Cinema Paradiso》→ 新天堂樂園



    裡面的主角在戲中叫做 多多

    女主角叫做 艾蓮娜



    真實姓名我就不知道了

    他們都是義大利人



    1989年的電影

    版主回覆:(12/27/2010 01:32:59 AM)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