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8日 星期三

真實歡迎想像,生命開放探索:關於Alan Berliner的電影



若看過《絕對清醒》,肯定會對這部以失眠為題的自拍紀錄片印象深刻,片中艾倫.柏林納喝下戒口多年的咖啡後,亢奮地開始介紹自己的工作室,在他身後有多不可數的各種檔案膠捲、家庭照片、聲音素材,每一樣東西都井然有序地被標記歸類;而這些多年蒐集而來的素材,正是他最重要的靈感來源。

他自1970 年代中後期開始創作,其作品特點是利用檔案影像與聲音的拼貼,構築出一個迷人的電影世界,像是早期短片《一瞬之光》中的上天下海、《電光世紀的神話》裡的文明與自然思辨、《城市剪報》中的閱讀幻夢。這些影片沒有主角和事件,僅將看似不相干卻又有某種抽象關聯性的檔案影像一一串連,強調「剪接」帶來的蒙太奇效果,是用想像力所編織的電影。

對他而言,蒐集、細看、解析這些檔案影像是樂此不疲的事,可以想像這些影像從哪來?為何拍?誰拍的?他獨特的拼貼式電影也被形容為「不需要攝影機的電影」。

事實上,早期曾在體育頻道擔任聲音剪輯助理的他,也非常注重聲音的敘事性。1986 年,他完成首部長片《家庭電影》,從數十捲1920 至1950 年代的16mm 家庭電影中擷取畫面,同時也運用真實聲音,電影時序從嬰孩到老年/生到死,影像與聲音分離並各成故事,卻又互相呼應,有時和諧可愛、有時矛盾好笑、有時反差甚大,最終拼貼出一幅以「家庭」為名的大型生命肖像。

《家庭電影》也影響了他往後的創作走向。他開始關注生活周遭,忠實面對自己的困惑,以電影探究個人、家庭、認同、記憶等人類的共通議題。

在《親密陌生人》中,看似追尋自己外公的故事,實則影射了家族的疏離以及人的多重面向;《與誰何干》拍攝父親,片中父子不時針鋒相對,是尋解家庭之謎的搏鬥;《同名電影》找來與自己同名同姓的人,探索姓名之於人類的意義;《絕對清醒》中用各種方法剖析自己的長期失眠,也帶出意識裡最常思索與在乎的事;《以遺忘為詩》記錄患阿茲海默症的詩人表舅,漸漸失去記憶與衰老的他,娓娓道出關於遺忘的生命詩篇。

他所有的作品都與自己的生命歷程息息相關,而那份力求讓觀眾產生共鳴,追求表達形式的「想像力與玩心」,則讓他的電影充滿自由與創意,開啟了真實的想像之門;無論實拍畫面或是檔案影像,在他擅以編排、拼貼、對位的剪接手法下,皆突破了紀實的侷限,產生更具力量的效果。

而他對生命的關懷與好奇、勇於直視與追探,則一直是他作品中最重要的魅力所繫;在他30 多年來的創作生涯中,始終強調獨立創作,享受樣樣工作都自己來的樂趣;他拍攝電影,電影也同時記錄了他的生命與成長。

真實歡迎想像,生命開放探索。艾倫.柏林納的電影,穿越時空刻畫情感,是一場又一場影像與人生的歷險記。

--
Alan Berliner作品年表

1975 Patent Pending
1976 Four Corner Time
1976 Color Wheel
1979 Lines of Force
1980 《城市剪報》City Edition
1981 《電光世紀的神話》Myth in the Electric Age
1983 Natural History
1985 《一瞬之光》Everywhere at Once
1986 《家庭電影》The Family Album
1991 《親密陌生人》Intimate Stranger
1996 《與誰何干》Nobody's Business
2001 《同名電影》The Sweetest Sound
2006 《絕對清醒》Wide Awake
2013 《以遺忘為詩》First Cousin Once Removed --

2014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http://www.tidf.org.tw

 真實歡迎想像-焦點導演:艾倫.柏林納 

艾倫.柏林納(1956-)是美國最重要的獨立電影工作者之一,在全球獲獎無數;他從1970 年代後期開始創作短片與裝置藝術,後期則有多部紀錄長片。在他的工作室中,有大量早期撿拾而來的廢棄膠卷,他將這些素材一一整理歸類,成為作品的靈感來源。在題材上,他總從自己身邊和日常生活出發,探討家庭親情、父子關係、失眠、回憶、自我認同等議題,而其作品特點在於總以大量的檔案影像和聲音素材進行拼貼與隱喻,並強調「剪接」所造成的蒙太奇效果,充滿詩意、趣味與想像力。對他而言,說故事的方法,有時也和故事本身一樣迷人。

《紐約時報》曾盛讚他的作品:「有力量、引人入勝、反映人生的酸甜苦辣,具備創意的電影技巧和令人驚艷的故事結構,並展現了藝術的力量如何改變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