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7日 星期一

繼續傷心,難以理解的影展邏輯(上):台北電影節



如果說影展的某些規則和邏輯,是建立在公平、適性的原則下,譬如競賽辦法、獎金規章、評審機制,都在於給予每種不同類別的影片同等的尊重,影展本身不會因為特殊的意識型態去操控這一切,只是建立在對電影本質的認識和熱愛上(與活動傳統)。那麼,這也許可以被稱為一種對電影最大的尊重。(將心比心是最大的倫理)

於是影展辦法和做法的修正改變,應該就是一種正面進步動力的體現。即便有別於傳統,也能因順潮流,有著自己一套完整的論述想法,並能說出「為什麼是這樣做?」的服眾原因。只是,在今年的台北電影節和金穗獎裡,我很難理解某些規定和辦法的變更到底是為了什麼。

就像台北電影節的「一百萬」。

一百萬是台北電影節競賽類的的首獎獎金,簡稱「百萬首獎」。過去曾獲得此榮耀的有,劇情短片《兩個夏天》,紀錄片《再會吧!1999》、《無米樂》,劇情長片《黑眼圈》,每種類型的影片都有角逐首獎的機會。這樣的機制不只鼓舞了各個不同領域的創作者,最終得獎的影片,也彷彿意味著該類別電影在該年度的進步與突出。

但在今年,參與「一百萬」競逐的資格,卻被限制只有「劇情長片」。簡單地說,就是「紀錄片」、「動畫」、「實驗片」先不論品質水準,光是在資格上,就都與一百萬無緣了。我很難理解這樣的「資格限定」標準從何而來。縱使擺明了想要鼓勵「劇情長片」,但那也應該讓影片本身的好壞來決定,而非變更比賽規則。(若只是因為劇情片拍攝成本高為由,那不就彷彿變相在強調著「電影成本」決定了勝負優劣。創作者的創意,對世界的觀察和想法,並不會因為影片規格或成本的不足有所折抵,我以為這才是電影之所以吸引人、感動人的最重要原因!)

每個影展都有屬於自己定位和傳統。台北電影節之所以漸漸建立起威信和聲望,就是因為競賽徵件不限規格,符合著以video創作的時代潮流,並給予每一位創作者同等的尊重和機會。然而,今年第十屆的北影節不僅來了個「資格限定」,更直接取消了「最佳實驗電影」(若水準不夠,何不從缺就好?)。取而代之的獎項,居然大多都是以「劇情長片」為思考點出發的:

「劇情長片評審團特別獎」、「劇情長片最佳導演獎」、「劇情長片最佳男演員獎」、「劇情長片最佳女演員獎」、「演員特別推薦」、「劇情長片最佳新人獎」、「劇情長片最佳編劇獎」、「劇情長片最佳美術」、「劇情長片最佳音樂」、「劇情長片最佳攝影」。

可是,難道不能有紀錄片最佳音樂、紀錄片最佳導演、動畫片最佳美術、動畫片最佳導演、劇情短片最佳男女演員、最佳美術、最佳新人……之類的獎嗎?

劇情長片在市場上的生存空間較其他類別影片實在大的太多了。台北電影節原本要拔擢其他類別影片能見度的良善立意,新潮又帶點獨立特別的影展調性,到了此屆儼然蕩然無存。獎項名稱的命名,以鼓勵「劇情長片」為主的邏輯,實在讓人有著「金馬獎」的錯覺。

而在台北電影獎競賽類影片初審時,身為影展總監(策展人)的游惠貞小姐居然也是評審的一份子,這實在令人有點驚恐。縱然沒有相關規定說策展人不能兼任評審的規定,但由於策展人業務的交涉往來以及與其他創作者的接觸,都可能使得擁有相當高度獨立性的「競賽單元」,添加了某些「政治性」的干擾,身分與職務上的重疊敏感,令人產生無限揣測。

策展人就不能當評審嗎?並不是「不能」噢,而是真的「不太合適」!也因此,「合不合適」的考量點,就考驗著當事人自己。

台北電影節的這些「變化」,不僅來的相當突然,相對來說,更壓縮了其他類別影片的空間和權利。假如電影總是在教會我們如何尊重與理解那些異質的、弱勢的、難懂的事情和人們,正如「耶路撒冷」與「以色列」的電影們所呈現的那樣。那麼,台北電影節對其他類別影片的對待,實在有違這樣的精神。

我對於那些不明不白就被犧牲輕忽的紀錄片、動畫片、實驗影片與其創作者感到不平和憤怒,也對於第十屆台北電影節如此的大小眼、肆意妄為,持續地感到傷心與遺憾。




--
您將可以在下列網址,比較歷屆獎項的差異。

台北電影節歷屆得獎名單:
http://www.taipeiff.tw/Public/Content.aspx?id=39&subid=311

此屆得獎名單:
http://www.taipeiff.tw/Public/Content.aspx?id=39&subid=4881

第十屆台北電影節初審評審:藍祖蔚、胡幼鳳、周旭薇、游惠貞。

第十屆台北電影節決審評審:劉若英、多倫多影展策展人Giovanna Fulvi、「水星男孩」導演馬丁杜非、香港電影節策展人王慶鏘、藍祖蔚、資深演員石雋、導演陳懷恩、蕭菊貞、北京電影學院的教授張獻民。


延伸閱讀:

台北電影節怎麼令人如此傷心(2007):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7893328
呵護台北電影節文集:http://blog.chinatimes.com/davidlean/category/3970.html
影展一覺十年夢:http://www.wretch.cc/blog/YZhang/9960661



呵護台北電影節!



5 則留言:

  1. 這個資格限制的確很不合邏輯,

    會讓人感覺是不是其它類型的短片不夠優...

    版主回覆:(12/27/2010 01:34:57 AM)

    回覆刪除
  2. 聽說是看完會爆肝的台北電影節@@!? 蛤

    版主回覆:(12/27/2010 01:34:58 AM)

    回覆刪除
  3. 每次看到我們的"獎項名目",先不論區隔類別,光是名稱創意度,看了就很不想看!!!

    ^ ^

    版主回覆:(12/27/2010 01:34:58 AM)

    回覆刪除
  4. 跨類的綜合評比本有其執行上的困難(簡言之:劇情.動畫.紀錄.實驗該在何種基準上比較?),我所思考的是

    台北電影獎有沒有必要"類似金馬獎"分門別類地去評選劇情/動畫/紀錄/實驗電影的最佳表現?台北電影獎

    若是旨在"鼓勵本土創作",那麼去年的電影獎就不應頒給,而應該是王嬿妮導演的

    (若以同樣劇情類評比,黑眼圈固然優秀,但電影獎在此作用猶如錦上添花);同意百萬首獎真的不應設限參賽

    條件,也很痛心今年的電影獎少了實驗片的參賽,然而觀察歷屆的百萬首獎得獎名單,雖也曾出現動畫.實驗及

    紀錄片:如第一屆的魔法阿嬤.第五屆星塵 15749001 .第六屆的再會吧1999.第七屆的無米樂,但劇情片仍

    為多數,或許也可看出給獎評審的前瞻眼光與勇氣吧.而第十屆的電影獎,卻又在"劇情類"中劃出更細的個人

    獎項,不如還是將這些獎項分配給其他類別吧!希望電影獎還是能回到"鼓勵好的創作",而非"只鼓勵好的劇

    情片"

    版主回覆:(12/27/2010 01:34:58 AM)

    回覆刪除
  5. 我相信評審的專業但太少了吧?

    版主回覆:(12/27/2010 01:34:59 AM)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