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8日 星期三

電影如星



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頭銜被《衝擊效應》奪得,使得許多人為《斷背山》聲援叫居,也引發了許多揣測與攻擊,這令我想起曾有一個思想家用星星比喻文學作品,若是將其比喻移轉到電影來,似乎更是合適,也藉此說明我對此屆奧斯卡最佳影片事件的看法。

--

電影如星,在黑暗的戲院裡仰望電影,就如同在烏漆的夜裡望著星空。

以數量來評比,皆看不盡,也數不清。而電影,有好有壞;繁星,也同樣有明有亮…

若用象徵的方式把電影分成三種,一種像「流星」,一種則像「行星」,另一種就像「恆星」。

眾所皆知,流星燦爛奪目,稍縱即逝,它產生一種短暫的效果,使人們滿懷期待。我們注視著它,然後大喊:「看呀…」。然而,劃過天際,激情過後,它們卻永遠消失無蹤,不留任何痕跡。

第二種電影就像行星,其所維持光亮的時間遠比流星來得許久,而因為距離的關係(和地球相近),它也往往發出比恆星更為明亮的光采,這使得有某些人誤把它們視為恆星。但隨著時間的輪轉,物換星移,行星的位置也將隨之移動,很快的會空出自己的地位。況且,行星所發出的光亮,並不是自身發出的,而是反射別處的光,因此它們的影響範圍也只限於在自己同伴(同時代或地域)之間。

最後,是恆星電影。

恆星,顧名思義,它恆久不變,固定於穹蒼之上,發出屬於自己白亮的光芒,各個時代都受到它的照亮與影響。無論我們處在世界上哪一個角落抬頭仰望,它們永存天空,外觀形體皆不隨著視點的不同而有所改變,放諸四海皆準。因為它們不只屬於天體(國家或民族),更是屬於整個宇宙(人類全體)的。

但是,也正因為恆星是如此的高遠,所以,它們的光總是需要許久年之後才能到達地球上人們的眼前。



--

這篇應該就是我對奧斯卡的評論吧!所以,也沒什麼好不爽或抱怨的。

最近政府因為李安得獎的消息而動作頻頻,先是說他們要花五億元培植下一個李安,又說要花上三十億建立國家電影中心。

對於這些政策我實在懶的罵人,我只希望決策者凡事在做決定之前,都能有觀看恆星般的遠見和思量,而不是隨波起舞。

那麼國片那麼慘,到底要怎麼辦呢?我想,也不是隨口說說或寫寫文章就可以解決的。


P.S(圖為《十月的天空》劇照,他們不是在看星星,也不是在看火箭發射,他們在看「希望」。)

推薦閱讀:
〈多虧你了,李安〉



1 則留言:

  1. 這篇好棒!

    大推~

    版主回覆:(12/27/2010 01:33:03 AM)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