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6日 星期六

2016台北電影節卓越貢獻獎:記紀錄片工會十年

2006年9月9日,籌備多時的「台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終於成立,創會會員包括了許多重要的紀錄片導演,如楊力州、蔡崇隆、顏蘭權、黃信堯、李中旺等等。大夥捐助物資與金錢,高喊「其實,我們是勞工!」希望以組織力量團結獨立紀錄片工作者,進而減少剝削,提升業內的勞動條件與保障,為紀錄片工作者爭取更多福利。

紀錄片工會的成立,另一層意義則是「紀錄片」工作終於被官方承認為一種職業類別。初期,工會除了為會員們提供勞健保服務外,也透過討論,陸續推出「定型化契約」和「影片放映版權費公播標準」與「最低薪資級距」,提供法律諮詢,更與公共電視與各大影像競賽/補助進行協商,爭取版權分紅與導正版權所屬概念,為影像勞動者爭取權益,幫助他們解決各種問題,學習如何成為一個有行動力、具戰鬥性的工會。

紀工會會員人數也從一開始的數十位,成長至現在近500位,會員背景更擴及了製片人、攝影師、剪接師、電影行政、影展工作者等等,組織規模和影響力逐步上升;而實質上,總是想著要推廣紀錄片、提升紀錄片工作專業水平的紀工會也不只是一個勞方組織,某種程度上反而更像是藝文團體。

2008年至2015年,紀工會共發動三次大型訪談計劃,對象以導演為主,也有製片、攝影、評論者,累積共超過一百萬字的現代紀錄片史料,更出版了《愛恨情仇紀錄片》、《景框之外─台灣紀錄片群像》書籍,並發行電子刊物「紀工報」,內容有影人訪談、勞動教育、電影評論等等,以文字建立起豐富的紀錄片論述。

另一方面,紀工會定期舉辦「紀工聚會」,以講座方式進行交流,同時也針對電影政策與電影時事,進行監督、倡議及連署,包括2009年發起「對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連署聲明」、2016年的「勿以政治思維霸凌文化活動──紀錄片工會針對北影事件聲明與連署」,主動與文化部與相關單位交涉等等,都引發了許多正面效果。

2014年三月,學生占領立法院引發「太陽花運動」,紀錄片工會第一時間聚集數十名會員,商討如何以影像記錄推動運動,在網路上進行群眾籌資,半年之後完成《太陽‧不遠》紀錄片,以深化後續關於民主運動的討論,也成立「太陽花影像資料庫」,公開這些重要的運動影像。

這些小小的成就,是紀工會跌跌撞撞的第一個十年中所實踐的。而有更多無法估算的,則是歷年來無數次的會議討論,還有會務秘書、幹部、會員們無私的付出與努力。在邁向下一個十年的此刻,紀錄片工會作為一個「異議行動派」組織,將著重於推動「民間版電影政策白皮書」,集結更多電影工作者參與,共同為台灣影視產業提出更全面的政策建言。


--
原文刊於「2016台北電影節特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