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28日 星期三
回顧2005(四):十大與補遺
忘了是什麼時候起的習慣,每看完一部影片,我就會在專屬的筆記本上寫上一筆,以免忘了自己到底看過什麼電影,也方便回憶當下的情緒與感動…
而要說自己今年最大的缺憾,大概就是劇情片實在看的並不多吧!以後有機會再補回來。以下為今年個人2005劇情片十大,大都是2004或2005年出品的,大家參考參考。
10.《面子》(Saving Face)、《尋找新樂園》(Finding Neverland)
《面子》的確很像《喜宴》的女同志版,而且還是加強版,把華人傳統的價值觀通通都顛覆了一番。輕快的節奏與絕妙的對白,著實令人愉悅。至於《尋找新樂園》就請看這裡。
9.《衝擊效應》(Crash)
聽到有人說這個劇本太過造做的類似批評,我倒是不這麼認為。如果編劇能精準的設計好橋段,把他要說的主題講清楚,那就是成功的。也有人說種族問題並非像片中透過擁抱就可以解決的,我則是認為,片末的車禍不也明白的說這事情世界上每天都不斷的繼續發生,電影若要改變世界?壓力還真大。無論如何,我是很欣賞這部影片的。
8.《登峰造擊》(Million Dollar Baby)
跟《衝擊效應》是同一個編劇保羅.哈吉斯(Paul Haggis),雖然劇本已經很出色了。但在醞釀拳手與教練感情的增長,與拿捏影片力道,使之並不那麼狗血煽情,進而能讓觀眾冷靜的思考生命,這都是導演克林伊斯威特在本片最大的成就。
7.《原罪犯》(Old Boy)
像極了伊底帕斯故事的變奏版。我驚嘆的是導演的拍攝手法與劇本,也絕對相信這是一個健全工業體制下才能拍出來的屌作品,男主角崔岷植的表演更是讓影片增色不少。
6.《熱帶幻夢》(Tropical Malady)
泰國電影,但並不像《真情收音機》或其他影片般有著明顯的通俗劇情。相反的,反而沒什麼劇情可言,但影像上卻很是迷人的。第二段裡森林裡的戲,無論燈光、場面與氛圍的營造,在技術上都是非常非常困難的,讓我瞠目結舌,非常佩服。
5.《活人甡吃》(Shaun of the Dead)
這是一部極度惡搞的殭屍電影,沒有恐怖,只有歡樂。不過它卻毫無嘲笑其他殭屍電影(如《活死人之夜》、《活人生吃》)的意味,反而將笑點挪到自身(人類)上,藉由慾望與人性,碰出搞笑的火花,實在太KUSO,而且趣味無窮了。
4.《唱翻哈瓦那》(Habana Blues)
海洋音樂影展看的,而且看了兩次。除了好聽熱血的古巴音樂之外,影片也挾雜了複雜的國情、曖昧的親情與真摯的友情,更難得的,是描繪出一個追逐明星夢背後醜惡與可能付出的相對代價,很棒的音樂電影。
3.《偶然與你相遇》(Me And You And Everyone We Know)
))< >((。的確,片商廣告詞的「有如從密室出來,瞬間呼吸到新鮮空氣一般」並沒有過譽,我也有同樣的感覺,非常難得的清新風格。我像是在漂浮在大海中隨著電影慢慢給予的繩索而被拖曳著,直到最後,我才驚覺原來茫茫人海裡每個人都曾往海中拋出自己的繩索,期待他人的與自己彼此間的互動(互拉)關係。很開心我看到了這一部不像「電影」的電影,導演米蘭達裘麗示範的是,原來電影也可以這麼拍,而且如此有趣。
2.《都是佛洛伊德惹的禍》(Unconscious)
太不可思議的西班牙電影,不僅揉入了瘋狂喜劇、偵探電影、通俗劇等各種類型電影的元素,也巧妙利用佛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深刻的討論亂倫、同性戀、扮裝…等性議題。女主角Leonor Watling(《悄悄告訴她》的植物人)則有著神經兮兮的精湛演出,非常精采。(此片台灣已有片商買下,改名為《愛情潛意識》,明年會上映院線。)
1.《美麗拳王》(Beautiful Boxer)
適合雅俗共賞的泰國電影,但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和《人妖打排球》同類型的笑料式電影。影片改編自真人真事,從人妖與拳擊兩個極端性別象徵出發,但卻遠遠的跨越那些因性別而生的尖酸藩籬。雖然某些情節用誇張的手法表現(像早期的香港電影),但導演的眼光不僅弘遠,也更懂得用尊重與理解的寬容態度,詮釋這個總是飽受爭議與歧視的主題。《美麗拳王》沒有一般勵志電影的通病(眾人皆睡我獨醒),對白也頗富哲理,影片動人、深度一流,是2005整年度最讓我感動的劇情片。(台灣片商已買下,明年會上映院線。)
其他補遺與雜談:
《悲傷草原》的確是夠悲傷,也有著希臘哲人導演一貫的風格。但影片中那鑿痕過於深、工法過於匠的整體表現,實在讓人覺得導演過分自溺了。我還是比較喜歡《霧中風景》時期的希臘哲人,不僅純粹、也言之有物的多了。
《摩托車日記》也不錯,但在塑造兩個主角的個性上時,刻意的大落差,使之有點偏向英雄主義。
《疑雲殺機》擁有很棒的劇本,也是《無法無天》(City Of God)的導演Fernando Meirelles的新作,拍攝的風格我非常喜歡。但仔細一看,不難發現他在進到好萊塢後,也必須在影片裡加重大明星的魅力與表演,原本更應該深入探討的「剝削非洲」主題,也在強調明星,甚至是英雄式行為的妥協下,只是淪為背景,而整個沖淡掉了。在某種程度上而言,與影片所欲表達的精神相矛盾衝突,電影本身,是否也因此成了對非洲另一種變相的剝削呢?我覺得這真是實在太太太可惜了…
近幾年好萊塢有許多片都透露一些西方世界自省的訊息,就像為什麼《明天過後》、《世界大戰》挑的是美國,而且死傷那麼慘痛。而有著最明顯表態的,大概就是《軍火之王》了,片末也不忘了將政府一軍,說出美、英、法、俄、中是世界五大軍火輸出國的真相。但我真心覺得好萊塢有點不老實,總喜歡用一個非純正美國人來扮演片中最邪惡的角色,像尼可拉斯凱吉就是從烏克蘭出生的人,而《驅魔神探》裡下凡間搗亂的撒旦之子(比他老爸還邪惡),也弄了一個中東人外型的形象來扮演,真是受不了!每次都不敢大方承認自己的錯,喜歡偷偷佔別人便宜。
下次,我要更注意看他們有沒有偷吃別人的豆腐。
還有,我超級討厭《惡靈古堡》第二集,什麼武打場面嘛,0.5秒一個鏡頭,是要讓我眼睛壞掉嗎?偷懶!而且真是太沒誠意了。
--
補上去年的。
1.《歸鄉》
2.《前進天堂》
3.《A級控訴》
4.《奇士勞斯機之電影狂》
5.《王牌冤家》
6.《佳麗村三姊妹》
7.《超人特攻隊》
8.《火線救援》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