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3日 星期五

我真的愛,《我愛單眼皮》(Sepet)



寫長篇影評太花心力,時機上會來不及。我不想修飾文字了,只是想要推薦這部將會在南方影展和金馬影展播出的馬來西亞電影《我愛單眼皮》(《戀戀單眼皮》,Sepet)。這是我今年最愛的電影之一。

2007年11月16日 星期五

「2007南方影展」:南方看世界?世界看南方?



在談論到「南方」時,用嚴肅的學說或史學來切入,總會得到以美國「南北戰爭」為典故,或是「南方」是相對於「北方」而生的解讀。於是在先天上,南方就像是弱勢;而其意義,不僅僅意味著與某種(主流)價值對話、對抗,也挾帶著打開「另一觀點」的使命。

2007年11月13日 星期二

《ON/OFF》:自己的戰爭



一年多前,患著拿起攝影機不敢拍人病以及社交恐懼症的M正愁著該如何從南藝大音像紀錄所畢業。經過好多的發想,她向朋友們提出一個新主意。重度依賴網路和電視的她,決定要拒絕這些東西三十天,並且要用影像記錄下這個「實驗」的過程,成為一部小影片。

當下,我馬上聯想到的,是那一連串為了對抗媒體而生的「運動」。包括了苗栗社大每年都提倡的「關機運動」,以及一部由韓國公共電視台攝製的紀錄片《二十個沒有電視的日子》(20 Days without TV)。

我本來幻想著M大概也會拍出像《二十個沒有電視的日子》那樣雖有實驗精神,但其實一點也不有趣的片子吧!因為影片就是建立在必須「對抗」些什麼(譬如惡質媒體、資本主義的置入行銷、無孔不侵的資訊爆炸…等等)而生的,這使得《二十個沒有電視的日子》像極了宣教片,一面倒的讚揚沒有電視後人們不再被制約,時間多了好多,家庭更和諧了,孩子們也不再有暴力傾向…。

總歸一句,少了電視,整個世界都美好了起來呢!

我當然很難被這樣的結論說服,也覺得這紀錄片的概念真是無聊。同時,心底其實擔憂著,沒有了網路和電視的M,她撐的過去嗎?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最終完成的影片該不會也要宣教吧?

但我的私憂沒有維持太久。剛收到兵單的我,必須要調適心情,被迫面對我自己的「關機」。在某種程度上,也在影片中露臉的我,自認著是和M一起同時進行這切斷某種依賴性繫繩的類自殺行動。

但看著《ON/OFF》裡日曆上的數字因時間的推擠而一個個被劃上「X」,畫面也總是M週而復始的單調情景時,我仍不太了解這個實驗的目的是什麼(就像我也不知道當兵是為了什麼)。只是當M閱讀著報紙,上面紅通通的,正報導著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群眾遊行運動,我才恍然大悟。原來M不是要甩開媒體、隔絕資訊,更不是要「對抗」外在的什麼。她所奮鬥著的,是一場屬於自己的戰爭,一場與自己內在性格的格鬥賽,費時費力,因此更得要用心用力。

更詳細的說,M所做的,像是在進行著一種「繞道」,用封閉標誌和另闢蹊徑拉長了生活中任何可能的經歷。經由三十天一再的繞道行動中,與多種多樣的他者進行交流、溝通,最後再返回「自身」,藉此發現自己、認識自己、發展自己。就如同我是多麼驚訝片中,M居然開始與平常根本不會有所交談的食店老闆閒話家常,解釋自己正在做些什麼,甚至注意起每個人下班後疲倦的背影…等等。

隨著日子一天天的過去,影片的最後,我屏息以待,三十天的解禁時刻終於到了。M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告自己做到了!或是興奮的握拳吶喊與電腦相擁而泣,她反而仍是靜靜維持著自己的步調繼續「生活」。隔天早晨,當M重新打開電腦並連上MSN的那一刻,此時畫面接續了一個「回溯」(flashback)剪接,環顧了這三十天裡所碰觸的人、事、物…。

每個人都是如此在自己的軌道上生活著,但透過相互交錯、相互碰觸、相互理解,卻也對每個人產生著不一的意義。

我心頭突然覺得暖暖的,會心一笑。這才不是八股的自我成長史記,或失去才知珍惜的勵志紀錄片。看著盯著電腦螢幕的M鼻頭紅紅的,臉頰緩緩滑落幾滴眼淚。對於重獲自由,甫從那一年多的軍人身份下崗的我來說。我想,我很能明白那些眼淚是怎麼一回事。

M把生活視為行動,也用行動來體驗生活。關於生存之道,關於生活該如何「實在」、「踏實」,這是每個人最微不足道,但卻也是巨大難解的功課。思想家傅柯(Michel Foucault)說:「美學的生活,就是把自己的身體、行為、感覺和激情,把自己不折不扣的存在,都變成一件藝術品。」

《ON/OFF》當然沒有那麼偉大,但就是那個樣子,那個調調,固守著屬於自己生活的堅持和姿態。




--
什麼!大前研一的書《OFF學》?
拜託,《ON/OFF》好看多了!

本片將在11月16日﹝週五﹞晚上8點~10點30於淡水有河BOOK播映。我也會去出席座談。
詳請請看:http://blog.roodo.com/book686/archives/4463119.html

11月23日於新竹影博館播出,但我不知道時間,好心人請來告知。


2007年11月3日 星期六

07華文部落格大獎初選入圍雜感



我入圍了2007年華文部落格大獎度最佳生活品味部落格。

我和這個比賽應該算是有很深厚的淵源和感情吧!

2005年的時候,「電影‧人生‧夢」得了個人組年度最佳優格,非常意外!但當下真的很高興呀,而且還有一筆獎金。之後更有不少媒體雜誌邀約宣傳報導,甚至是請我出席某些座談,可是太麻煩的事情我就都回絕了。

2006年的時候,主辦單位找我當初審評審,也請我去當頒獎人。初審我答應了,可是頒獎時我還在當兵,而且還要從高雄直接上去台北,真是太勞累了,對阿兵哥來說放假是很重要的。後來那天,我回家看了看網路直播,居然請到了詹宏志擔任我原本要頒發的獎項的頒獎人。

我想,受獎者能從他手上接過獎項應該是超開心的吧!

記得詹宏志的頒獎前言說了一句話:「你想要部落格做什麼,那它就可以做什麼!」(心裡想著,我得獎時也是這樣想、講、寫的耶!)

這屆比賽,我也參加並入圍了。開心歸開心,可是我卻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真的不知道要說什麼。反倒今天是我退伍滿一個月,這事情比較有紀念性。

隨意上網看了看大家對於部落格大獎的討論,阿潑寫的這篇我真是喜歡。也看到某些人因為沒入圍,就在自己的部落格上說比賽不公、質疑評審,還有抓狂式的亂批罵人。

看到這些東西真的是很遺憾,其中的某些文章簡單來說根本就是「沒品」。

自己是喜歡寫電影的人,雖然不至於每篇都能被稱為影評,但對於「批評」、「評論」的思考卻從來沒有少過。我以為真正「好」的批評,是可以讓整個活動、事件都往正面的方向前進,這寶貴的「好批評」需要建立在敢於說真話,並以善意和客觀為前提的基礎上論述,才不是謾罵、沒有建設性的情緒發洩呢!

可是話說回來,「批評」真的是一種需要理性的「雙向」溝通。

我始終認為台灣不僅僅缺少了「好的批評」,其實更普遍缺乏著一種接受批評的雅量。於是當聽到有人在評論任何一件事情時,(特別是立場相反時,就會刺耳萬分),趕緊的將對方塗上顏色、扣上帽子,然後集結更多意見相同的人來相互對抗,利用過份簡單的口號論述來反駁。唉,這是矇蔽自己呀!也造成了「鄉愿」。

似乎這社會裡有太多具有影響力的媒體都是這樣在建構人們對於世界的觀感。

說穿了,還是得回到自身。究竟我們有沒有辦法坦然的接受一切對於自己的相關談論呢?無論是好還是壞。換句話說,也就是我們究竟有沒有辦法「誠實」的面對自己。我目前真的覺得這是人生中最難最難、也最需要去學習的課題。

誠實,非常需要勇氣。

如果要我說辦這個部落格比賽,或是寫部落格最大的意義是什麼?

我不會再說是讓部落客們思考開設部落格的初衷,或是發揮部落格非主流特色之類的話。

我會說能從這個參賽門檻極低的普羅比賽裡,或是從部落格的對外呈現中,學習究竟該怎麼面對外來者的觀看指教。還有在那麼輕易就可以取得、發散任何資訊的網海中(甚至是一夕成名),學習著如何對自己坦然誠實,才是更深遠的學問。



這篇是主辦單位規定的入圍宣言。呼,我扯太遠了…。




真的很謝謝各位不離不棄的來訪客人們,特別是在2007年裡。



感謝。


--

碎念華文部落格大獎   by阿潑
http://blog.pixnet.net/annpo/post/10423885